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青浦焋糕:软糯香甜迎新年

时间:2024-01-18来源:新华网点击量:322


杨勤峰用糕粉填满模具,以鸡蛋形工具压下开窝(1月10日摄)。


练塘糕团是上海市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焋糕是练塘糕团的最典型代表。焋糕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蒸煮而成,一般要经过磨粉、溲粉、制馅、装模、焋打、熏蒸等工序。

  在青浦人眼中,小小一块焋糕是浓浓的年味,也是满满的乡情。

  今年43岁的杨勤峰是练塘糕团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他的曾祖父当年靠卖糕养家糊口,制糕的手艺也在家中传承。杨勤峰成年后,在上海市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虽然发展得不错,但他总怀念乡间纯朴自由的生活,终于在2012年返乡创业。

  在练塘出生、长大、离开又回归的杨勤峰,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日益深厚。他创立了自己的传统焋糕品牌,成立了传承工作室,经常举办焋糕的制作体验活动,让这传统美食回归人们的餐桌和记忆。

  杨勤峰制作焋糕时,先将糕粉过筛,使其更加蓬松;再将糕粉装满模具,以木制鸡蛋形工具压下开窝,放入馅料;再铺上一层糕粉,用刮尺刮去余粉,使其分布均匀;附上糕布、盖上蒸糕笼,将合拢的模器小心倒置过来焋打。

  杨勤峰至今沿用曾祖父留下的焋打法:焋打十六下,刚好落下十六块方糕。最后,将焋打好的糕从合拢的模器中取出,放入蒸锅。蒸制约15分钟,清香软糯的焋糕就做好了。另外,在糕粉中可用彩色粉制成各种颜色的糕点,也可将糕粉揉压成不同的形状,增添糕点的美感。

  临近新春,杨勤峰制作的“新年快乐”焋糕又开始供不应求。在他看来,人们对传统美食的传承和眷恋,正因为深藏其中的人间烟火和亲情温馨。

  “过年嘛,就是要吃糕。步步高,年年高!”杨勤峰说。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在体验焋糕制作中的焋打(1月13日摄)。


1月10日拍摄杨勤峰制作的新年焋糕。


杨勤峰在教授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了解和体验焋糕制作(1月13日摄)。


杨勤峰将红枣核桃馅料填入糕粉中间(1月10日摄)。


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在体验焋糕制作(1月13日摄)。


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品尝自己参与制作的焋糕(1月13日摄)。


杨勤峰在位于青浦区练塘镇米乐农场内的工作室内制作焋糕(1月10日摄)。


杨勤峰向模具中填入糕粉,封住馅料(1月10日摄)。


1月10日拍摄的杨勤峰制作的新年焋糕。


杨勤峰在为糕粉脱模(1月10日摄)。


杨勤峰将蒸好的焋糕出锅,摆放在架子上放凉(1月10日摄)。


杨勤峰在位于青浦区练塘镇米乐农场内的工作室内制作焋糕(1月10日摄)。





编辑:甄泽昆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青浦焋糕:软糯香甜迎新年

时间:2024-01-18来源:新华网


杨勤峰用糕粉填满模具,以鸡蛋形工具压下开窝(1月10日摄)。


练塘糕团是上海市青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焋糕是练塘糕团的最典型代表。焋糕由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一定比例混合蒸煮而成,一般要经过磨粉、溲粉、制馅、装模、焋打、熏蒸等工序。

  在青浦人眼中,小小一块焋糕是浓浓的年味,也是满满的乡情。

  今年43岁的杨勤峰是练塘糕团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他的曾祖父当年靠卖糕养家糊口,制糕的手艺也在家中传承。杨勤峰成年后,在上海市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虽然发展得不错,但他总怀念乡间纯朴自由的生活,终于在2012年返乡创业。

  在练塘出生、长大、离开又回归的杨勤峰,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日益深厚。他创立了自己的传统焋糕品牌,成立了传承工作室,经常举办焋糕的制作体验活动,让这传统美食回归人们的餐桌和记忆。

  杨勤峰制作焋糕时,先将糕粉过筛,使其更加蓬松;再将糕粉装满模具,以木制鸡蛋形工具压下开窝,放入馅料;再铺上一层糕粉,用刮尺刮去余粉,使其分布均匀;附上糕布、盖上蒸糕笼,将合拢的模器小心倒置过来焋打。

  杨勤峰至今沿用曾祖父留下的焋打法:焋打十六下,刚好落下十六块方糕。最后,将焋打好的糕从合拢的模器中取出,放入蒸锅。蒸制约15分钟,清香软糯的焋糕就做好了。另外,在糕粉中可用彩色粉制成各种颜色的糕点,也可将糕粉揉压成不同的形状,增添糕点的美感。

  临近新春,杨勤峰制作的“新年快乐”焋糕又开始供不应求。在他看来,人们对传统美食的传承和眷恋,正因为深藏其中的人间烟火和亲情温馨。

  “过年嘛,就是要吃糕。步步高,年年高!”杨勤峰说。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在体验焋糕制作中的焋打(1月13日摄)。


1月10日拍摄杨勤峰制作的新年焋糕。


杨勤峰在教授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了解和体验焋糕制作(1月13日摄)。


杨勤峰将红枣核桃馅料填入糕粉中间(1月10日摄)。


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在体验焋糕制作(1月13日摄)。


练塘镇“浦江学堂”国学公益班的孩子们品尝自己参与制作的焋糕(1月13日摄)。


杨勤峰在位于青浦区练塘镇米乐农场内的工作室内制作焋糕(1月10日摄)。


杨勤峰向模具中填入糕粉,封住馅料(1月10日摄)。


1月10日拍摄的杨勤峰制作的新年焋糕。


杨勤峰在为糕粉脱模(1月10日摄)。


杨勤峰将蒸好的焋糕出锅,摆放在架子上放凉(1月10日摄)。


杨勤峰在位于青浦区练塘镇米乐农场内的工作室内制作焋糕(1月10日摄)。





编辑:甄泽昆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