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造谣到中学接女友”,为何网友更关注是否封号

时间:2024-04-29来源:光明网点击量:342

  光明网评论员:21岁男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摆拍视频,造谣到湖南宁乡一中学接“女盆友放学”,最终被当地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日。当事人是某直播公司的主播,据其交代,此举是为了博取他人关注、增加粉丝数。

  他想要的关注度肯定是有了——“21岁男子造谣到一中学接‘女盆友放学’,被行政拘留5日”的话题,28日登上了热搜。这一方面是因为谣言涉及到了未成年人,引发了社会警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秦朗丢作业本”的闹剧之后,公众对“新黄色谣言”长久积郁的厌恶情绪开始释放,并产生了更多的省思。此次,在当地公安机关“责令删贴”“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之下,就有大量的网友在追问,“为什么不封号”,“不封号,过5天又能出来收割一波(流量)”。

  造谣后被行政拘留5日,在传统意义上属于罚当其罪。但在众多网友眼里,徒有治安惩罚并不到位,“封号”才是更治本的方法。这样的判断之后是一个现实: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的处置,在一定场景下已经超出物理空间的“治”与“罚”。在技术媒介时代,每个人的个人史都以数据方式存储在媒介中,互联网足迹、云里的备忘录、网盘里的视频、微博里的照片,记录着每个人的生活、勾勒着每个人的“人设”。尤其对于主播和网红而言,二维码就是他们的本质、虚拟资本就是他们的财产,只要是不影响“养号”、“增粉”、立人设、扩知名度、提升转化率的事情,就构不成实质意义上的惩罚。

  近些年有两个进入日常语言的网络短语,很值得拿出来对照看看,一个是“社会性死亡”,一个是“数字性永生”。两者都表征了数字身份超越物理肉身的极致化状态。什么是“社会性死亡”?数字空间的身份崩溃就等同于被社会驱逐、边缘化。什么是“数字性永生”?二维码+账号+表情符就等同于一个人的“存在”。 当一个人在现实中逝去,他仍然可以以赛博身份继续“生存”下去,Facebook就有数千万个“纪念账号”,由已逝者的亲人或密友代表逝者处理新的好友请求等事宜,使原号主仍在数字空间中“生活着”。

  随着技术媒介与人工智能的进阶,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的重要性还会持续增加,对其治理的科学性、公平性与精细度,也应相应提升。这不仅意味着对数字空间管理本身,需要有法度有案例有裁量标准,也意味着这种管理要和现实中的治理杠杆形成同频。比如,循着网友提供的线索,有人发现该谣言发布的短视频平台,仍未对造谣账号本身进行处置,这就不太应该。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造谣到中学接女友”,为何网友更关注是否封号

时间:2024-04-29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21岁男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摆拍视频,造谣到湖南宁乡一中学接“女盆友放学”,最终被当地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日。当事人是某直播公司的主播,据其交代,此举是为了博取他人关注、增加粉丝数。

  他想要的关注度肯定是有了——“21岁男子造谣到一中学接‘女盆友放学’,被行政拘留5日”的话题,28日登上了热搜。这一方面是因为谣言涉及到了未成年人,引发了社会警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秦朗丢作业本”的闹剧之后,公众对“新黄色谣言”长久积郁的厌恶情绪开始释放,并产生了更多的省思。此次,在当地公安机关“责令删贴”“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之下,就有大量的网友在追问,“为什么不封号”,“不封号,过5天又能出来收割一波(流量)”。

  造谣后被行政拘留5日,在传统意义上属于罚当其罪。但在众多网友眼里,徒有治安惩罚并不到位,“封号”才是更治本的方法。这样的判断之后是一个现实: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的处置,在一定场景下已经超出物理空间的“治”与“罚”。在技术媒介时代,每个人的个人史都以数据方式存储在媒介中,互联网足迹、云里的备忘录、网盘里的视频、微博里的照片,记录着每个人的生活、勾勒着每个人的“人设”。尤其对于主播和网红而言,二维码就是他们的本质、虚拟资本就是他们的财产,只要是不影响“养号”、“增粉”、立人设、扩知名度、提升转化率的事情,就构不成实质意义上的惩罚。

  近些年有两个进入日常语言的网络短语,很值得拿出来对照看看,一个是“社会性死亡”,一个是“数字性永生”。两者都表征了数字身份超越物理肉身的极致化状态。什么是“社会性死亡”?数字空间的身份崩溃就等同于被社会驱逐、边缘化。什么是“数字性永生”?二维码+账号+表情符就等同于一个人的“存在”。 当一个人在现实中逝去,他仍然可以以赛博身份继续“生存”下去,Facebook就有数千万个“纪念账号”,由已逝者的亲人或密友代表逝者处理新的好友请求等事宜,使原号主仍在数字空间中“生活着”。

  随着技术媒介与人工智能的进阶,数字身份和数字资产的重要性还会持续增加,对其治理的科学性、公平性与精细度,也应相应提升。这不仅意味着对数字空间管理本身,需要有法度有案例有裁量标准,也意味着这种管理要和现实中的治理杠杆形成同频。比如,循着网友提供的线索,有人发现该谣言发布的短视频平台,仍未对造谣账号本身进行处置,这就不太应该。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