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评论员:今天(7月4日),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报告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平均气温创下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新高。
更令人沮丧的是,报告还指出,“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现出增多趋势,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加7~15天;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一致性的增加趋势,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增加幅度将超过10%。
不得不说,报告的发布倒是很“应景”。眼下,全国多地进入“蒸烤”模式,据气象局报告,河北、山东、西藏在6月的气温均创下历史同期最高。而在长江流域,中下游至贵州、广西等地此前多日有强降雨,气象局观测显示,6月份31个国际级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湖北、贵州等4个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
除了可感可见的高温和降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气候环境的日渐不稳定,为石窟保护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壁画的保存和洞窟的维护难度日渐增大。鸟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不少物种不得以向两极或更高海拔的地方迁徙;气候变化甚至可能改写我们熟知的“粮仓地图”,为粮食安全增加新的参数。因此说,应对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而且这种风险更接近于“灰犀牛”。
也是在前几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全文,并向社会开放。作为中国首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报告,它的发布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而再往前追溯,报告所对标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出台于2022年,文件名中出现的“适应气候”概念提出于更早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年明确推出的这项战略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气候适应工作,开展气候适应试点。
与政策的稳步推进和行动的周密部署所形成对照的是,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理念相对淡薄。公众对此所知甚少,不少人表示“没有听过”或“不了解”相关的“路线图”。很多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理解上,对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和工作知之甚少。而如果不能让公众对相关政策的初衷和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所置身事外的环境能描绘出更清晰的图景,那么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或许会变得更艰难和缓慢。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对话,做好政策阐释与解读,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多措并举做好政策传播,不断抬高公众认知水位,扩大社会共识,凝聚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多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光明网评论员:今天(7月4日),中国气象局今天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4)》。报告显示,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我国平均气温创下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历史新高。
更令人沮丧的是,报告还指出,“我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气候系统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现出增多趋势,我国极端降水增加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30年,中国区域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中国区域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加7~15天;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全国范围内呈现一致性的增加趋势,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增加幅度将超过10%。
不得不说,报告的发布倒是很“应景”。眼下,全国多地进入“蒸烤”模式,据气象局报告,河北、山东、西藏在6月的气温均创下历史同期最高。而在长江流域,中下游至贵州、广西等地此前多日有强降雨,气象局观测显示,6月份31个国际级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湖北、贵州等4个气象观测站突破历史极值。
除了可感可见的高温和降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还体现在我们所看不到的地方。气候环境的日渐不稳定,为石窟保护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壁画的保存和洞窟的维护难度日渐增大。鸟类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不少物种不得以向两极或更高海拔的地方迁徙;气候变化甚至可能改写我们熟知的“粮仓地图”,为粮食安全增加新的参数。因此说,应对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管理,而且这种风险更接近于“灰犀牛”。
也是在前几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3)》全文,并向社会开放。作为中国首个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报告,它的发布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缩影。而再往前追溯,报告所对标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出台于2022年,文件名中出现的“适应气候”概念提出于更早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年明确推出的这项战略标志着中国正式启动气候适应工作,开展气候适应试点。
与政策的稳步推进和行动的周密部署所形成对照的是,公众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和理念相对淡薄。公众对此所知甚少,不少人表示“没有听过”或“不了解”相关的“路线图”。很多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理解上,对我国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和工作知之甚少。而如果不能让公众对相关政策的初衷和意图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所置身事外的环境能描绘出更清晰的图景,那么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进程或许会变得更艰难和缓慢。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与对话,做好政策阐释与解读,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多措并举做好政策传播,不断抬高公众认知水位,扩大社会共识,凝聚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多力量。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