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从孩子的角度想想“研学游”

时间:2024-08-05来源:光明网点击量:256

  光明网评论员:暑假过半,研学游如热浪居高不下。一干名校到了假期,门口几乎天天交通堵塞;文化名胜到了此时,几乎都攒动着无数小小的遮阳帽。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研学市场规模146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研学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的基础市场之一”。来自家长们的具体观感则是,跨国研学大概4万到6万,跨省研学大概8千以上,“值不值难说”,但“怎么也得来一个”。

  都知道研学游的市场泥沙俱下。全国研学游相关企业已近三万家,但其中五成都成立于1到5年之内,一群草创企业就要支撑起“基础旅游市场之一”这么大规模,市场秩序可知。草台班子拉虎皮大旗,导游地陪变“专家导师”,是大概率情况。这些,选择研学游的家长们其实比媒体、专家、分析者了解得都清楚。

  之所以还要花钱押注,是因为中国孩子的假期只是严密的学习链条中的一个搭扣,功能是换一个场景继续输入和强化知识。这个场景可能是从教室换到卧室,进行线上课程学习;可能是从学校换到补习班,进行超前预习;同样可能是从常见的学习场景,进入名校、名胜、大自然、博物馆接受广义知识输入,研学游就是如此。后者的好处是,它既带上了“旅游”色彩,又能完成输入功能,对被输入者是个安慰,对家长们也是个安慰:总算又游又学,没有亏待孩子。

  中国小孩的假期,是不可能没有目的性的。其实中国的“假期”,也不可能没有目的性,不信可以看看这些年公共政策对“假期”的叙事。光明网评论员曾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过,这么多年来,带薪休假的动力一直是“旅游经济”和“拉动消费”。若非有这样纯实用主义诉求存在,甚至“带薪休假”四个字,都未必能享受到每隔一段时间就到舆论场里转两圈的标题待遇。从世纪之交中国“黄金周”产生时起,假日经济就一直是捆绑式议题,是“经济需要”“扩大内需”而非其他什么东西,在一直提拉着休假的公共论题,使之不至于沉没。

  “其他什么东西”到底是什么,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它当然应该包括休息权、人性化工作的权利,但还应该包括一些更“文艺”的东西,一些关于生活本身的理解,关于怎么生活才是好的判断,一些关于人生的审美。孩子的寒暑假也是如此,总应该有一些高度目的性之外东西,那些使他们可以休息、卸包袱、畅快跑跳、平复精神的闲暇,一些纯粹的“无意义的”开心。毕竟,在教育周期中设定寒暑假,本身就是为了在高寒、酷暑时间避开强任务,而获得身心的修复。

  现在则是相反,恰恰酷暑时间,成了孩子们“上任务”的时间。机构媒体和社交媒体,描述着那些在大太阳底下连续“特种兵式打卡”的、小小人儿的队伍,隔着画面也能感受到疲惫感。很难想象一个人在这这样的身心状态下,能对耳边的讲述听得津津有味,或对眼前的“清北”心生欢欣雀跃的向往。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从孩子的角度想想“研学游”

时间:2024-08-05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暑假过半,研学游如热浪居高不下。一干名校到了假期,门口几乎天天交通堵塞;文化名胜到了此时,几乎都攒动着无数小小的遮阳帽。

  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研学市场规模1469亿元,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研学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的基础市场之一”。来自家长们的具体观感则是,跨国研学大概4万到6万,跨省研学大概8千以上,“值不值难说”,但“怎么也得来一个”。

  都知道研学游的市场泥沙俱下。全国研学游相关企业已近三万家,但其中五成都成立于1到5年之内,一群草创企业就要支撑起“基础旅游市场之一”这么大规模,市场秩序可知。草台班子拉虎皮大旗,导游地陪变“专家导师”,是大概率情况。这些,选择研学游的家长们其实比媒体、专家、分析者了解得都清楚。

  之所以还要花钱押注,是因为中国孩子的假期只是严密的学习链条中的一个搭扣,功能是换一个场景继续输入和强化知识。这个场景可能是从教室换到卧室,进行线上课程学习;可能是从学校换到补习班,进行超前预习;同样可能是从常见的学习场景,进入名校、名胜、大自然、博物馆接受广义知识输入,研学游就是如此。后者的好处是,它既带上了“旅游”色彩,又能完成输入功能,对被输入者是个安慰,对家长们也是个安慰:总算又游又学,没有亏待孩子。

  中国小孩的假期,是不可能没有目的性的。其实中国的“假期”,也不可能没有目的性,不信可以看看这些年公共政策对“假期”的叙事。光明网评论员曾在此前的一篇文章中分析过,这么多年来,带薪休假的动力一直是“旅游经济”和“拉动消费”。若非有这样纯实用主义诉求存在,甚至“带薪休假”四个字,都未必能享受到每隔一段时间就到舆论场里转两圈的标题待遇。从世纪之交中国“黄金周”产生时起,假日经济就一直是捆绑式议题,是“经济需要”“扩大内需”而非其他什么东西,在一直提拉着休假的公共论题,使之不至于沉没。

  “其他什么东西”到底是什么,很难三言两语说清楚。它当然应该包括休息权、人性化工作的权利,但还应该包括一些更“文艺”的东西,一些关于生活本身的理解,关于怎么生活才是好的判断,一些关于人生的审美。孩子的寒暑假也是如此,总应该有一些高度目的性之外东西,那些使他们可以休息、卸包袱、畅快跑跳、平复精神的闲暇,一些纯粹的“无意义的”开心。毕竟,在教育周期中设定寒暑假,本身就是为了在高寒、酷暑时间避开强任务,而获得身心的修复。

  现在则是相反,恰恰酷暑时间,成了孩子们“上任务”的时间。机构媒体和社交媒体,描述着那些在大太阳底下连续“特种兵式打卡”的、小小人儿的队伍,隔着画面也能感受到疲惫感。很难想象一个人在这这样的身心状态下,能对耳边的讲述听得津津有味,或对眼前的“清北”心生欢欣雀跃的向往。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