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老师作品 《红叶点点待春来》 崔志文 摄
“这是当时我们在山西阳城恒河写生的作品,我特别喜爱当地那种质朴的大自然环境,经常一写生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都会忘了神。”她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位美丽的女画家犹如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懵懂少女,看待自然万物永远都保持着那样期待和新奇的眼光。
崔志文 摄
初见林香,人们很难把她与“画家”这一职业联系起来,现实生活中的她体态优雅,身材高挑,日常着装以古风风格为主,一张白净的鹅蛋脸颇有东方古典美人的韵味,闪闪发亮的大眼睛里满是对艺术的热爱,很多人说,比起画家这个身份,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灵巧的舞者,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翩翩起舞,熠熠生辉。她身上优雅甚至于超凡脱俗的文艺气质,正如她的画一般,笔法细劲流利,工巧细整,设色古朴,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在她用墨线勾勒的山山水水、文明古迹中一一显露无疑。
在旁人眼里,也许林香更像是一位事业上的“女强人”。 她祖籍江苏徐州,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曾拜师当地知名画家秦培鸿先生,而后就读于北京画院山水花鸟系,师从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研究山水画法至今。2018年进入中国书画院,2020年担任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2021年,她的作品《文明的印记》成功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参与举办的“重温经典”第五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双年展。除此之外,她的精美作品《红叶点点待春来》 、《深谷幽景又逢春》也受邀在北京画院参展,且获得了业界人士极高的评价。
林香老师的作品参加北京画院展览 崔志文 摄
说起职业社生涯,林香的画途可谓是一路高歌,当然,在获得众人羡慕的目光背后,离不开她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的悉心指导,也同样离不开她自己的天赋和努力。
小时候的林香好像和其他孩子的兴趣不太一样。其他孩子都抢在下课铃的前一秒钟冲出教室,放学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逃离父母掌控的机会,踢毽子,跳皮筋,滚铁圈……而她却喜欢安静地待在家,在白纸上涂涂画画。“那个时候没有彩笔,我就把那个红笔芯,你知道吧,就是那种红笔芯,把笔头咬掉,然后用嘴吹,想把我画的花朵‘泼墨’染上去,哈哈哈!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她经不住大笑起来,一时间大家都被她的幽默感染了,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当时林香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的绘画天赋,而她对自己的“超能力”也浑然不知。
直到有一天,林香的父亲因公事顺便带她去拜访一位绘画大师,她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那位“伯乐”。而这位千载难逢的伯乐就是她的绘画启蒙老师——秦培鸿老师。
这位老师是江苏徐州人,幼承家学,后入室于我国著名国画家张惺一先生门下学习工笔花鸟画。他主攻工笔佛像花鸟,画路宽阔,画风追踪宋元,作品精美,用隽秀清雅的字体书写诗词题画,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和收藏。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并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种,而从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又划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别。花鸟画的取材广泛,表现风格、技法上也丰富多样,而与山水画的发展史相似,它们源起魏晋,发展兴起于隋唐。而工笔花鸟、人物、山水以其描绘工整细腻,敷色层层渲染,层次丰富,惟妙惟肖的特点成为其中三颗耀眼的明珠。
林香老师作品 《红叶点点待春来》 崔志文 摄
“这是当时我们在山西阳城恒河写生的作品,我特别喜爱当地那种质朴的大自然环境,经常一写生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都会忘了神。”她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位美丽的女画家犹如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懵懂少女,看待自然万物永远都保持着那样期待和新奇的眼光。
崔志文 摄
初见林香,人们很难把她与“画家”这一职业联系起来,现实生活中的她体态优雅,身材高挑,日常着装以古风风格为主,一张白净的鹅蛋脸颇有东方古典美人的韵味,闪闪发亮的大眼睛里满是对艺术的热爱,很多人说,比起画家这个身份,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灵巧的舞者,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翩翩起舞,熠熠生辉。她身上优雅甚至于超凡脱俗的文艺气质,正如她的画一般,笔法细劲流利,工巧细整,设色古朴,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在她用墨线勾勒的山山水水、文明古迹中一一显露无疑。
在旁人眼里,也许林香更像是一位事业上的“女强人”。 她祖籍江苏徐州,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曾拜师当地知名画家秦培鸿先生,而后就读于北京画院山水花鸟系,师从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研究山水画法至今。2018年进入中国书画院,2020年担任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2021年,她的作品《文明的印记》成功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参与举办的“重温经典”第五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双年展。除此之外,她的精美作品《红叶点点待春来》 、《深谷幽景又逢春》也受邀在北京画院参展,且获得了业界人士极高的评价。
林香老师的作品参加北京画院展览 崔志文 摄
说起职业社生涯,林香的画途可谓是一路高歌,当然,在获得众人羡慕的目光背后,离不开她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的悉心指导,也同样离不开她自己的天赋和努力。
小时候的林香好像和其他孩子的兴趣不太一样。其他孩子都抢在下课铃的前一秒钟冲出教室,放学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逃离父母掌控的机会,踢毽子,跳皮筋,滚铁圈……而她却喜欢安静地待在家,在白纸上涂涂画画。“那个时候没有彩笔,我就把那个红笔芯,你知道吧,就是那种红笔芯,把笔头咬掉,然后用嘴吹,想把我画的花朵‘泼墨’染上去,哈哈哈!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她经不住大笑起来,一时间大家都被她的幽默感染了,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当时林香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的绘画天赋,而她对自己的“超能力”也浑然不知。
直到有一天,林香的父亲因公事顺便带她去拜访一位绘画大师,她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那位“伯乐”。而这位千载难逢的伯乐就是她的绘画启蒙老师——秦培鸿老师。
这位老师是江苏徐州人,幼承家学,后入室于我国著名国画家张惺一先生门下学习工笔花鸟画。他主攻工笔佛像花鸟,画路宽阔,画风追踪宋元,作品精美,用隽秀清雅的字体书写诗词题画,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和收藏。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并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种,而从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又划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别。花鸟画的取材广泛,表现风格、技法上也丰富多样,而与山水画的发展史相似,它们源起魏晋,发展兴起于隋唐。而工笔花鸟、人物、山水以其描绘工整细腻,敷色层层渲染,层次丰富,惟妙惟肖的特点成为其中三颗耀眼的明珠。
林香老师作品《文明的印记》 崔志文 摄
据林香所说,之所以有机会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还是得缘于当时秦老师的一个小开玩笑:让她画几根树枝试试看。但当他看到这个年仅九岁的女孩儿的勾笔画时,却难得地感慨:“这个小姑娘这么小,又没有系统的学过画画,线条却勾的这么稳,真的很有天赋!”后来的日子里,林香深得老师真传,尤长工笔花鸟、人物,同时写意山水也是她的强项。
林香老师作品《春夏秋冬》 崔志文 摄
收了徒,拜了师,转眼间已经过去几多春秋。有时候,青春期的林香也会懈怠,她和所有那个年纪的女孩一样,喜欢游玩,喜欢听音乐,不过每当这个时候,师傅师娘就会叫她到家里“吃饭“,“就是用好吃的‘引诱’我啦!然后吃完好吃的就督促我画画,教我画画的技巧。”她端起手边的茶杯,轻轻饮了一口,逗乐似的说出这件事,能看得出来,在北京开着工作室的她,时常会想念在徐州的师傅一家,怀念那些在家乡的美好日子。
我很好奇地发问:“为什么是北京呢?”
当时来北京学画的名额只有三个,她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绘画功底成功争取到其中一个名额,初到北京,便师从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老先生,并深得李老师的赏识,一直坚持跟老师在画院学习画画。林香开在北京的书画工作室,名叫芳草堂。她告诉我们,之所以选在北京是有三个原因:一是画友,二是画友,三还是画友。她告诉记者,艺术创作往往需要灵感的迸发,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林香说自己非常热爱和画友们一起写生,每次画完以后大家把各自的作品都放在一起讨论,“真的特别有意思,因为你会看到每一个画家,明明看的是同一座山,同一片林,可画出来作品的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每个人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画眼”。
林香老师作品《新春诚意入梦来》 崔志文 摄
从北京往全国各地跑写生,对林香来说并不陌生。而写生这件事也并非大多人想象中的那样浪漫,甚至可能还有些艰苦。“有时候画不仅是一个景观的再现,也同样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文化的传承。我觉得画家一定要‘走出去’。”
在大山里写生,他们往往要在那里居住半个月到四十天, 村里交通闭塞,可能一个月才能赶集一次。听到这里,林香身边的小助理赶忙插上一句:“听说有鱼吃,都高兴坏了,最后发现吃到的鱼还没半根筷子长!粗细倒是和筷子一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乐得哈哈大笑。
没有WIFI,没有电视,没有新鲜的蔬菜肉食,开始浩浩荡荡的四十多人的队伍,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有20人坚持了下来。有一次,刚开始写生的前二十天大家都是穿短袖的,可后几天气候突然发生变化,气温骤降让所有人不得不穿上了厚厚的棉袄,但林香和每一位画友仍然坚持背上沉重的画板出来写生。
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落在水墨已经晕染的画纸上,形成奇妙的纹理。“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画出过那种感觉,我觉得艺术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就在前段日子,一位朋友的孩子来到芳草堂,谈起西方的油画,神情里满是崇拜与羡慕,她猛然间有些怅然若失。她多么想告诉这些孩子们,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画派,传承了1500多年的工笔画、山水画、人物画,那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啊。面对记者,林香强调,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好的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需要被发掘,宣传很重要。
“在未来,我希望更多年轻一代都能看到我们中国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无关乎声名,只期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那些刻在艺术作品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世世代代都在传承的东西能够被关注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而坚持文化自信,突破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障碍,也是很多老艺术家一直坚持国画创作的根本原因。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林香老师作品 《红叶点点待春来》 崔志文 摄
“这是当时我们在山西阳城恒河写生的作品,我特别喜爱当地那种质朴的大自然环境,经常一写生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都会忘了神。”她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位美丽的女画家犹如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懵懂少女,看待自然万物永远都保持着那样期待和新奇的眼光。
崔志文 摄
初见林香,人们很难把她与“画家”这一职业联系起来,现实生活中的她体态优雅,身材高挑,日常着装以古风风格为主,一张白净的鹅蛋脸颇有东方古典美人的韵味,闪闪发亮的大眼睛里满是对艺术的热爱,很多人说,比起画家这个身份,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灵巧的舞者,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翩翩起舞,熠熠生辉。她身上优雅甚至于超凡脱俗的文艺气质,正如她的画一般,笔法细劲流利,工巧细整,设色古朴,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在她用墨线勾勒的山山水水、文明古迹中一一显露无疑。
在旁人眼里,也许林香更像是一位事业上的“女强人”。 她祖籍江苏徐州,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曾拜师当地知名画家秦培鸿先生,而后就读于北京画院山水花鸟系,师从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研究山水画法至今。2018年进入中国书画院,2020年担任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2021年,她的作品《文明的印记》成功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参与举办的“重温经典”第五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双年展。除此之外,她的精美作品《红叶点点待春来》 、《深谷幽景又逢春》也受邀在北京画院参展,且获得了业界人士极高的评价。
林香老师的作品参加北京画院展览 崔志文 摄
说起职业社生涯,林香的画途可谓是一路高歌,当然,在获得众人羡慕的目光背后,离不开她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的悉心指导,也同样离不开她自己的天赋和努力。
小时候的林香好像和其他孩子的兴趣不太一样。其他孩子都抢在下课铃的前一秒钟冲出教室,放学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逃离父母掌控的机会,踢毽子,跳皮筋,滚铁圈……而她却喜欢安静地待在家,在白纸上涂涂画画。“那个时候没有彩笔,我就把那个红笔芯,你知道吧,就是那种红笔芯,把笔头咬掉,然后用嘴吹,想把我画的花朵‘泼墨’染上去,哈哈哈!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她经不住大笑起来,一时间大家都被她的幽默感染了,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当时林香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的绘画天赋,而她对自己的“超能力”也浑然不知。
直到有一天,林香的父亲因公事顺便带她去拜访一位绘画大师,她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那位“伯乐”。而这位千载难逢的伯乐就是她的绘画启蒙老师——秦培鸿老师。
这位老师是江苏徐州人,幼承家学,后入室于我国著名国画家张惺一先生门下学习工笔花鸟画。他主攻工笔佛像花鸟,画路宽阔,画风追踪宋元,作品精美,用隽秀清雅的字体书写诗词题画,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和收藏。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并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种,而从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又划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别。花鸟画的取材广泛,表现风格、技法上也丰富多样,而与山水画的发展史相似,它们源起魏晋,发展兴起于隋唐。而工笔花鸟、人物、山水以其描绘工整细腻,敷色层层渲染,层次丰富,惟妙惟肖的特点成为其中三颗耀眼的明珠。
林香老师作品 《红叶点点待春来》 崔志文 摄
“这是当时我们在山西阳城恒河写生的作品,我特别喜爱当地那种质朴的大自然环境,经常一写生就是四五个小时,有时都会忘了神。”她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兴奋得像个孩子一样。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位美丽的女画家犹如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懵懂少女,看待自然万物永远都保持着那样期待和新奇的眼光。
崔志文 摄
初见林香,人们很难把她与“画家”这一职业联系起来,现实生活中的她体态优雅,身材高挑,日常着装以古风风格为主,一张白净的鹅蛋脸颇有东方古典美人的韵味,闪闪发亮的大眼睛里满是对艺术的热爱,很多人说,比起画家这个身份,她看起来更像是一位灵巧的舞者,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翩翩起舞,熠熠生辉。她身上优雅甚至于超凡脱俗的文艺气质,正如她的画一般,笔法细劲流利,工巧细整,设色古朴,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在她用墨线勾勒的山山水水、文明古迹中一一显露无疑。
在旁人眼里,也许林香更像是一位事业上的“女强人”。 她祖籍江苏徐州,自幼酷爱绘画艺术,曾拜师当地知名画家秦培鸿先生,而后就读于北京画院山水花鸟系,师从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先生,研究山水画法至今。2018年进入中国书画院,2020年担任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2021年,她的作品《文明的印记》成功入围中国美术家协会参与举办的“重温经典”第五届娄东(太仓)全国山水画作品双年展。除此之外,她的精美作品《红叶点点待春来》 、《深谷幽景又逢春》也受邀在北京画院参展,且获得了业界人士极高的评价。
林香老师的作品参加北京画院展览 崔志文 摄
说起职业社生涯,林香的画途可谓是一路高歌,当然,在获得众人羡慕的目光背后,离不开她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的悉心指导,也同样离不开她自己的天赋和努力。
小时候的林香好像和其他孩子的兴趣不太一样。其他孩子都抢在下课铃的前一秒钟冲出教室,放学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逃离父母掌控的机会,踢毽子,跳皮筋,滚铁圈……而她却喜欢安静地待在家,在白纸上涂涂画画。“那个时候没有彩笔,我就把那个红笔芯,你知道吧,就是那种红笔芯,把笔头咬掉,然后用嘴吹,想把我画的花朵‘泼墨’染上去,哈哈哈!回忆起小时候的趣事,她经不住大笑起来,一时间大家都被她的幽默感染了,忍不住哄堂大笑起来。当时林香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她的绘画天赋,而她对自己的“超能力”也浑然不知。
直到有一天,林香的父亲因公事顺便带她去拜访一位绘画大师,她终于遇到了人生中的那位“伯乐”。而这位千载难逢的伯乐就是她的绘画启蒙老师——秦培鸿老师。
这位老师是江苏徐州人,幼承家学,后入室于我国著名国画家张惺一先生门下学习工笔花鸟画。他主攻工笔佛像花鸟,画路宽阔,画风追踪宋元,作品精美,用隽秀清雅的字体书写诗词题画,受到众多书画爱好者的高度评价和收藏。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并逐渐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画种,而从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又划分为工笔和写意两大类别。花鸟画的取材广泛,表现风格、技法上也丰富多样,而与山水画的发展史相似,它们源起魏晋,发展兴起于隋唐。而工笔花鸟、人物、山水以其描绘工整细腻,敷色层层渲染,层次丰富,惟妙惟肖的特点成为其中三颗耀眼的明珠。
林香老师作品《文明的印记》 崔志文 摄
据林香所说,之所以有机会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还是得缘于当时秦老师的一个小开玩笑:让她画几根树枝试试看。但当他看到这个年仅九岁的女孩儿的勾笔画时,却难得地感慨:“这个小姑娘这么小,又没有系统的学过画画,线条却勾的这么稳,真的很有天赋!”后来的日子里,林香深得老师真传,尤长工笔花鸟、人物,同时写意山水也是她的强项。
林香老师作品《春夏秋冬》 崔志文 摄
收了徒,拜了师,转眼间已经过去几多春秋。有时候,青春期的林香也会懈怠,她和所有那个年纪的女孩一样,喜欢游玩,喜欢听音乐,不过每当这个时候,师傅师娘就会叫她到家里“吃饭“,“就是用好吃的‘引诱’我啦!然后吃完好吃的就督促我画画,教我画画的技巧。”她端起手边的茶杯,轻轻饮了一口,逗乐似的说出这件事,能看得出来,在北京开着工作室的她,时常会想念在徐州的师傅一家,怀念那些在家乡的美好日子。
我很好奇地发问:“为什么是北京呢?”
当时来北京学画的名额只有三个,她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的绘画功底成功争取到其中一个名额,初到北京,便师从当代著名画家李小可老先生,并深得李老师的赏识,一直坚持跟老师在画院学习画画。林香开在北京的书画工作室,名叫芳草堂。她告诉我们,之所以选在北京是有三个原因:一是画友,二是画友,三还是画友。她告诉记者,艺术创作往往需要灵感的迸发,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林香说自己非常热爱和画友们一起写生,每次画完以后大家把各自的作品都放在一起讨论,“真的特别有意思,因为你会看到每一个画家,明明看的是同一座山,同一片林,可画出来作品的都不一样,因为他们每个人关注的东西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画眼”。
林香老师作品《新春诚意入梦来》 崔志文 摄
从北京往全国各地跑写生,对林香来说并不陌生。而写生这件事也并非大多人想象中的那样浪漫,甚至可能还有些艰苦。“有时候画不仅是一个景观的再现,也同样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一种文化的传承。我觉得画家一定要‘走出去’。”
在大山里写生,他们往往要在那里居住半个月到四十天, 村里交通闭塞,可能一个月才能赶集一次。听到这里,林香身边的小助理赶忙插上一句:“听说有鱼吃,都高兴坏了,最后发现吃到的鱼还没半根筷子长!粗细倒是和筷子一般!”大家都不约而同地乐得哈哈大笑。
没有WIFI,没有电视,没有新鲜的蔬菜肉食,开始浩浩荡荡的四十多人的队伍,因为各种原因最后只有20人坚持了下来。有一次,刚开始写生的前二十天大家都是穿短袖的,可后几天气候突然发生变化,气温骤降让所有人不得不穿上了厚厚的棉袄,但林香和每一位画友仍然坚持背上沉重的画板出来写生。
漫天飞舞的雪花,飘落在水墨已经晕染的画纸上,形成奇妙的纹理。“那一天以后,我再也没有画出过那种感觉,我觉得艺术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就在前段日子,一位朋友的孩子来到芳草堂,谈起西方的油画,神情里满是崇拜与羡慕,她猛然间有些怅然若失。她多么想告诉这些孩子们,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画派,传承了1500多年的工笔画、山水画、人物画,那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价瑰宝啊。面对记者,林香强调,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好的传统文化既要继承,也需要被发掘,宣传很重要。
“在未来,我希望更多年轻一代都能看到我们中国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无关乎声名,只期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那些刻在艺术作品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世世代代都在传承的东西能够被关注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而坚持文化自信,突破传统文化在传承上的障碍,也是很多老艺术家一直坚持国画创作的根本原因。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