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光明网评论员:“8个瑞士卷怎么分”,无聊的事就归于无聊吧

时间:2024-11-08来源:光明网点击量:52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有关“8个瑞士卷怎么分”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的女子自称是一位全职宝妈,与丈夫就家中8个瑞士卷怎么分、谁能吃一事起了争执。该事件引发的讨论登上热搜,也有人质疑此事是剧本。

  这件事引起的涟漪不小,互联网上引发了巨量讨论。而最新的进展是,记者从义乌市相关社区负责人及知情人处了解到,社区已经去当事人家里了解过情况,但当事人有点抵触,社区正准备第二次入户调查。事情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从跟风视频发展到社区调查,实在是有点出乎意料。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略显无聊的事——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件事是没有价值的,至少它很有传播学价值。“无聊”指的是事件的特征,偶发的、个例的、娱乐化的,这一切都适配互联网。

  说到底,这起事件和那些网络梗没什么区别。所谓“拴Q”,所谓“yyds”,这些让不少语言学者痛心疾首的网络黑话,都是无聊的,没有多大意义。但或许正是因为没有意义,才促成了它们的大范围流行。无聊,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是人对抗沉重的工具。无聊的存在本身,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除了人类,又有哪个物种会产生无聊这种复杂却也高级的精神活动呢?

  但是,人们如果强行为无聊之事赋予意义,那就未免扫兴了。在“瑞士卷”里寄托诸如为母不易、女性地位之类的社会关怀,也未免有些缘木求鱼了。偶发的、个例的、娱乐化的事件,要在其中找到深刻的、群体的、严肃化的内涵,只怕不是很容易。现在甚至引发了社区调查,人们煞有介事地要去“查清真相”,这种较真的态度多少有些太过用力了。

  无聊的事,不如就归于无聊吧。给无聊的事留下一些空间,给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划下一道界限,把笑话就当一个笑话,其实也是一个更松弛的态度:对无关痛痒的事,就一笑而过吧。

  客观来看,“无聊”本就是互联网的一种特征。那些逗趣的、随性的内容,往往能展现一种病毒式传播。这几乎是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伴随出现的现象,不信可以翻一翻曾经各路媒体总结的“年度网络用语”云云,这些旋生旋灭的热点,都在说明这一点。

  互联网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无价值的容器,它没有“筛选”“沉淀”之类的功能,也不需要这样的功能,它只要能在片刻提供一些情绪价值就足够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因为互联网不只是工具,而更像一种生活——一个人一天可能有接近一半的时间生存在网上,而任何生活都不可能随时随地被填满各种“价值”,这是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瑞士卷”也好,或是任何调侃、插科打诨的事件也罢,人们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看待,其实也是一种成熟。就像那句互联网上常出现的话,“抱歉占用公共资源”,互联网上的注意力未见得是多么要紧的,但如果真的把一个段子拿到现实里,需要付出真实的社会成本(相关人员要加班、相关部门要发公告)去严肃地审视一番,那可就真是占用公共资源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光明网评论员:“8个瑞士卷怎么分”,无聊的事就归于无聊吧

时间:2024-11-08来源:光明网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有关“8个瑞士卷怎么分”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的女子自称是一位全职宝妈,与丈夫就家中8个瑞士卷怎么分、谁能吃一事起了争执。该事件引发的讨论登上热搜,也有人质疑此事是剧本。

  这件事引起的涟漪不小,互联网上引发了巨量讨论。而最新的进展是,记者从义乌市相关社区负责人及知情人处了解到,社区已经去当事人家里了解过情况,但当事人有点抵触,社区正准备第二次入户调查。事情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从跟风视频发展到社区调查,实在是有点出乎意料。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略显无聊的事——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件事是没有价值的,至少它很有传播学价值。“无聊”指的是事件的特征,偶发的、个例的、娱乐化的,这一切都适配互联网。

  说到底,这起事件和那些网络梗没什么区别。所谓“拴Q”,所谓“yyds”,这些让不少语言学者痛心疾首的网络黑话,都是无聊的,没有多大意义。但或许正是因为没有意义,才促成了它们的大范围流行。无聊,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是人对抗沉重的工具。无聊的存在本身,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正所谓“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除了人类,又有哪个物种会产生无聊这种复杂却也高级的精神活动呢?

  但是,人们如果强行为无聊之事赋予意义,那就未免扫兴了。在“瑞士卷”里寄托诸如为母不易、女性地位之类的社会关怀,也未免有些缘木求鱼了。偶发的、个例的、娱乐化的事件,要在其中找到深刻的、群体的、严肃化的内涵,只怕不是很容易。现在甚至引发了社区调查,人们煞有介事地要去“查清真相”,这种较真的态度多少有些太过用力了。

  无聊的事,不如就归于无聊吧。给无聊的事留下一些空间,给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划下一道界限,把笑话就当一个笑话,其实也是一个更松弛的态度:对无关痛痒的事,就一笑而过吧。

  客观来看,“无聊”本就是互联网的一种特征。那些逗趣的、随性的内容,往往能展现一种病毒式传播。这几乎是自互联网诞生之日起就伴随出现的现象,不信可以翻一翻曾经各路媒体总结的“年度网络用语”云云,这些旋生旋灭的热点,都在说明这一点。

  互联网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无价值的容器,它没有“筛选”“沉淀”之类的功能,也不需要这样的功能,它只要能在片刻提供一些情绪价值就足够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因为互联网不只是工具,而更像一种生活——一个人一天可能有接近一半的时间生存在网上,而任何生活都不可能随时随地被填满各种“价值”,这是生活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瑞士卷”也好,或是任何调侃、插科打诨的事件也罢,人们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看待,其实也是一种成熟。就像那句互联网上常出现的话,“抱歉占用公共资源”,互联网上的注意力未见得是多么要紧的,但如果真的把一个段子拿到现实里,需要付出真实的社会成本(相关人员要加班、相关部门要发公告)去严肃地审视一番,那可就真是占用公共资源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