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网友当起“吹灰人”, 给自己的收藏夹“吹吹灰”

时间:2021-12-20来源:扬子晚报点击量:509

刷到一篇深度好文,来不及看怎么办?先收藏了再说。习惯了在社交平台上碎片化阅读的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收藏经历。时间一长,收藏夹里全是没读完的文章。网友们戏称这一行为是“意念学习”,总感觉只要链接在手,就有下次再仔细阅读的可能性。为了纠正这种错觉,豆瓣网友建立了“收藏夹不吃灰”小组,打卡督促自己定期整理收藏夹,激活被尘埃掩埋的“宝藏”。

  定期整理收藏夹并打卡,网友们“吹灰”很有决心

  建立“收藏夹不吃灰”小组的网友名为“猫咪不爱笑”,在小组的自我介绍里,“猫咪不爱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符号化的收藏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定义了我们的生活,轻点一下即可收藏的方式让收藏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同时也让我们的收藏夹变得越来越臃肿和冗杂,时间一长便懒得再去翻看。为了达到“回头看”的目的,“猫咪不爱笑”在豆瓣建立了这个小组,希望“真正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回头去翻翻看自己当初视为宝藏、开心收藏的内容。在这个小组里,大家能够一起监督打卡、一起分享自己收藏过的好内容、一起交流有哪些能让收藏夹不吃灰的好方法。”

  想要吹灰之前,先得捋清楚自己的收藏夹“积灰”程度有多严重。

  “是小嘉”理了理自己的“积灰重灾区”,包括B站的“稍后再看”,豆瓣“想看”,还有百度网盘。他的“吹灰”方式是定期来小组里打卡,2020年11月16日,打卡内容为“‘稍后再看’还剩41条”,到了今年1月27日,“稍后再看”还剩下了24条。到记者写稿时,“是小嘉”已经愉快地完成了自己的收藏夹整理工作,成功“吹灰”。一群网友还来向他表示祝贺:“这么厚的灰能吹完,你真是太牛了。”

  和“是小嘉”相比,另一位网友“铁马冰河入梦来”积灰程度更为严重一些,他列出8项积灰“重灾区”,包括下载待看的视频、标记了很久但还没有看的视频、别人推荐的截图、乱得一塌糊涂的相册等。有趣的是,“吹灰”的过程还让“铁马冰河入梦来”重拾收藏的乐趣,他一边“吹灰”,一边给收藏夹添加着新内容,并戏称新内容的添加为“养马”。直到今年11月底,“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在坚持清理着自己的收藏夹,持续不断在“收藏夹不吃灰”小组里打着卡,坚信终有完工的一天。

  知识焦虑导致“数字囤积”产生

  “吹灰”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媒体专业领域里,网友们“一键收藏”但却不会“回看”的行为,有一个专有名字叫“社交媒体数字囤积”。

  豆瓣“收藏夹不吃灰”小组因为话题新鲜,还吸引了专业研究生的进驻。一群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在小组里发起了调查,并晒出了数据:

  一项调查显示,2000名受访者中有52%的人从未从自己的设备中删除任何文件和应用程序,有41%的人会尽最大可能避免从自己的设备中删除图片和视频,如果不得不删除,78%的人会选择将文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这种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积累大量的数字项目但很少会删除它们。

  网友们纷纷在豆瓣小组里晒出了自己的故事。“小S”表示,自己之所以成了一只“数字仓鼠”,不停囤积,原因便在于时间的碎片化。“‘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我时时刻刻记得这句话,问题是现在留给我们阅读的时间能有多少?站在公交站台等车的时间,只来得及看半篇文章,车来了,你是把文章看完还是先上车?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篇文章加入收藏夹。”

  “小C”认为,囤积行为是一种有意和无意行为的混合,既有工具性的考虑,也有无意识的被动积累,还有情感性的回忆需要。

  还有人在“吹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收藏夹里全是头脑发热后的产物:“必须掌握的100个office技巧”“十个方法教你如何制作知识图谱”……一些看似实用的“干货”,细细读完才发现十有八九早已掌握,剩下几条根本用不着。

  “吹灰”有了新方法:试试做一只“纸质仓鼠”

  其实,需要“吹灰”的远不止你的收藏夹,购物车也是。每年固定节点的购物“大战”之前,不少网友都会发出哀嚎:去年这时候囤积的书/抽纸/洗衣液还没用完呢!囤了整整一年的东西用不完,新的“购物狂欢”来临时又忍不住再次剁手,这种“囤积症”如果过分严重,甚至会上升到成为一种精神疾病。

  “囤积障碍”的具体表现,网友们已经在线上和线下充分“实践”: 难以丢弃物品导致物品堆积,以致生活区域拥挤杂乱,且显著地影响其用途。在“购物大战”里过度消费,或者是收集免费的物品等,都属于囤积障碍的表现。调查数据显示,欧美社会中该病症发病率为2%-6%,男性的患病率明显更高,老年人(52-94岁)患病率比年轻人(34-44岁)高3倍以上。

  “我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手?”面对“数字仓鼠”们的提问,网友 “爱豆就要谈”给出了建议,从“数字仓鼠”转型成为“纸质仓鼠”:

  “我最近发现一个既可以清理收藏夹,又能帮助自己提高效率的方法——专门找一个本子,开始工作之前,花20分钟把收藏的干货抄写下来。虽然看起来很浪费时间,但抄写的过程真的可以静心。根据我的亲身体验,一般要不了20分钟我就可以从非常浮躁只想玩手机的状态中平静下来,开始专注高效地工作,真的很神奇。”

  “爱豆就要谈”表示,每抄完一篇,然后光明正大地点击“取消收藏”时,心里都很有成就感。“抄写的过程也是在加强理解和记忆,写下来的干货平时也可以拿出来反复揣摩,需要用的时候找起来也很方便,省得在手机上半天翻不到,还经常跑去刷微博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编辑:钱谦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网友当起“吹灰人”, 给自己的收藏夹“吹吹灰”

时间:2021-12-20来源:扬子晚报

刷到一篇深度好文,来不及看怎么办?先收藏了再说。习惯了在社交平台上碎片化阅读的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收藏经历。时间一长,收藏夹里全是没读完的文章。网友们戏称这一行为是“意念学习”,总感觉只要链接在手,就有下次再仔细阅读的可能性。为了纠正这种错觉,豆瓣网友建立了“收藏夹不吃灰”小组,打卡督促自己定期整理收藏夹,激活被尘埃掩埋的“宝藏”。

  定期整理收藏夹并打卡,网友们“吹灰”很有决心

  建立“收藏夹不吃灰”小组的网友名为“猫咪不爱笑”,在小组的自我介绍里,“猫咪不爱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符号化的收藏方式已经不知不觉定义了我们的生活,轻点一下即可收藏的方式让收藏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同时也让我们的收藏夹变得越来越臃肿和冗杂,时间一长便懒得再去翻看。为了达到“回头看”的目的,“猫咪不爱笑”在豆瓣建立了这个小组,希望“真正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回头去翻翻看自己当初视为宝藏、开心收藏的内容。在这个小组里,大家能够一起监督打卡、一起分享自己收藏过的好内容、一起交流有哪些能让收藏夹不吃灰的好方法。”

  想要吹灰之前,先得捋清楚自己的收藏夹“积灰”程度有多严重。

  “是小嘉”理了理自己的“积灰重灾区”,包括B站的“稍后再看”,豆瓣“想看”,还有百度网盘。他的“吹灰”方式是定期来小组里打卡,2020年11月16日,打卡内容为“‘稍后再看’还剩41条”,到了今年1月27日,“稍后再看”还剩下了24条。到记者写稿时,“是小嘉”已经愉快地完成了自己的收藏夹整理工作,成功“吹灰”。一群网友还来向他表示祝贺:“这么厚的灰能吹完,你真是太牛了。”

  和“是小嘉”相比,另一位网友“铁马冰河入梦来”积灰程度更为严重一些,他列出8项积灰“重灾区”,包括下载待看的视频、标记了很久但还没有看的视频、别人推荐的截图、乱得一塌糊涂的相册等。有趣的是,“吹灰”的过程还让“铁马冰河入梦来”重拾收藏的乐趣,他一边“吹灰”,一边给收藏夹添加着新内容,并戏称新内容的添加为“养马”。直到今年11月底,“铁马冰河入梦来”还在坚持清理着自己的收藏夹,持续不断在“收藏夹不吃灰”小组里打着卡,坚信终有完工的一天。

  知识焦虑导致“数字囤积”产生

  “吹灰”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媒体专业领域里,网友们“一键收藏”但却不会“回看”的行为,有一个专有名字叫“社交媒体数字囤积”。

  豆瓣“收藏夹不吃灰”小组因为话题新鲜,还吸引了专业研究生的进驻。一群来自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在小组里发起了调查,并晒出了数据:

  一项调查显示,2000名受访者中有52%的人从未从自己的设备中删除任何文件和应用程序,有41%的人会尽最大可能避免从自己的设备中删除图片和视频,如果不得不删除,78%的人会选择将文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这种现象被称为“数字囤积”——积累大量的数字项目但很少会删除它们。

  网友们纷纷在豆瓣小组里晒出了自己的故事。“小S”表示,自己之所以成了一只“数字仓鼠”,不停囤积,原因便在于时间的碎片化。“‘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我时时刻刻记得这句话,问题是现在留给我们阅读的时间能有多少?站在公交站台等车的时间,只来得及看半篇文章,车来了,你是把文章看完还是先上车?这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将这篇文章加入收藏夹。”

  “小C”认为,囤积行为是一种有意和无意行为的混合,既有工具性的考虑,也有无意识的被动积累,还有情感性的回忆需要。

  还有人在“吹灰”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收藏夹里全是头脑发热后的产物:“必须掌握的100个office技巧”“十个方法教你如何制作知识图谱”……一些看似实用的“干货”,细细读完才发现十有八九早已掌握,剩下几条根本用不着。

  “吹灰”有了新方法:试试做一只“纸质仓鼠”

  其实,需要“吹灰”的远不止你的收藏夹,购物车也是。每年固定节点的购物“大战”之前,不少网友都会发出哀嚎:去年这时候囤积的书/抽纸/洗衣液还没用完呢!囤了整整一年的东西用不完,新的“购物狂欢”来临时又忍不住再次剁手,这种“囤积症”如果过分严重,甚至会上升到成为一种精神疾病。

  “囤积障碍”的具体表现,网友们已经在线上和线下充分“实践”: 难以丢弃物品导致物品堆积,以致生活区域拥挤杂乱,且显著地影响其用途。在“购物大战”里过度消费,或者是收集免费的物品等,都属于囤积障碍的表现。调查数据显示,欧美社会中该病症发病率为2%-6%,男性的患病率明显更高,老年人(52-94岁)患病率比年轻人(34-44岁)高3倍以上。

  “我怎么就管不住自己的手?”面对“数字仓鼠”们的提问,网友 “爱豆就要谈”给出了建议,从“数字仓鼠”转型成为“纸质仓鼠”:

  “我最近发现一个既可以清理收藏夹,又能帮助自己提高效率的方法——专门找一个本子,开始工作之前,花20分钟把收藏的干货抄写下来。虽然看起来很浪费时间,但抄写的过程真的可以静心。根据我的亲身体验,一般要不了20分钟我就可以从非常浮躁只想玩手机的状态中平静下来,开始专注高效地工作,真的很神奇。”

  “爱豆就要谈”表示,每抄完一篇,然后光明正大地点击“取消收藏”时,心里都很有成就感。“抄写的过程也是在加强理解和记忆,写下来的干货平时也可以拿出来反复揣摩,需要用的时候找起来也很方便,省得在手机上半天翻不到,还经常跑去刷微博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编辑:钱谦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