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苏轼: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何止于饮

时间:2022-05-15来源:神州翰林院点击量:530

中国人好像爱饮酒,但饮酒的情绪又何止于饮?正如他们喜欢月,实际上思念的是故乡或亲人;他们喜欢花,但爱的是花的高洁或隐逸;他们喜欢玉器,却不愿用金钱衡量它的价值,因为那象征着“君子之德”。那么,文人墨客与酒又有什么不解之缘呢?

还记得苏轼吗? 

壬戌年的秋天,七十六日,苏子与友人在赤壁泛舟游玩清风徐徐,水面波澜不起,与好友举起酒杯共饮,面对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天,他吟出了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杯酒入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哪里可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进入仙境。

也许只有苏轼可以把这饮酒之感写的如此贴切。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之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今天看来,他谈的可是量子力学里的波粒二象性,谈的是佛家里的“大如须弥山,小如芥子”。从事物变和不变的角度当中,从万物的变化当中了解到了世间真意。

酒,给苏轼带来了灵感。

酒后的苏轼也变得温柔且旷达。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有一次和友人畅饮,深夜醉归临皋住所,苏轼感念人生起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的上片,一个“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了词人醉态逃离的情态,放情豪饮之状跃然纸上。接着,他写自己回到了住所到家门口停下来的情景,看家里打理家务的童子睡得鼾声如雷,敲门都不答应,他只好拄着拐杖听江里的水流声,词读至此, 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风尘潇洒、达观淡泊的隐者形象,深夜归来,敲门都不应,坦然处之,听江水滔滔,这是一个宁静恬淡的美妙世界。

词的下片,他静夜沉思,豁然悟,长恨我身不由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何时不再为功名利禄劳心费力呢?夜深人静,皱纱的水波渐渐平息。我要驾一叶小舟,走吧走吧,到江海中自由自在的度过我的余生。此时,他是醉还是醒呢?

但谁都无法忘记,“莫听穿林打叶声”后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此,我看出了人生态度,读懂了生命意义,苦难而随遇而安,坎坷但视无睹。酒后,他豁达清醒。

苏轼的一生,把复杂的思想感情与酒的馨香隽永相融,熏陶浸染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宦海沉浮,身处逆境,他的这杯酒让人口齿嚼香,九转回肠,超然旷达。

在今天,我们面对生活中更多的失意与变数、压力和焦虑。穿越千年的迷雾,借着苏轼这杯酒,可否一饮自救?庙堂进不去,就到江湖里去浪迹,生活不能顺流而下便逆流而上。不管生活多难,都要取悦自己,在暗夜里突围,与自己和解。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苏轼: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何止于饮

时间:2022-05-15来源:神州翰林院

中国人好像爱饮酒,但饮酒的情绪又何止于饮?正如他们喜欢月,实际上思念的是故乡或亲人;他们喜欢花,但爱的是花的高洁或隐逸;他们喜欢玉器,却不愿用金钱衡量它的价值,因为那象征着“君子之德”。那么,文人墨客与酒又有什么不解之缘呢?

还记得苏轼吗? 

壬戌年的秋天,七十六日,苏子与友人在赤壁泛舟游玩清风徐徐,水面波澜不起,与好友举起酒杯共饮,面对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天,他吟出了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杯酒入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哪里可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进入仙境。

也许只有苏轼可以把这饮酒之感写的如此贴切。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之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今天看来,他谈的可是量子力学里的波粒二象性,谈的是佛家里的“大如须弥山,小如芥子”。从事物变和不变的角度当中,从万物的变化当中了解到了世间真意。

酒,给苏轼带来了灵感。

酒后的苏轼也变得温柔且旷达。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有一次和友人畅饮,深夜醉归临皋住所,苏轼感念人生起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的上片,一个“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了词人醉态逃离的情态,放情豪饮之状跃然纸上。接着,他写自己回到了住所到家门口停下来的情景,看家里打理家务的童子睡得鼾声如雷,敲门都不答应,他只好拄着拐杖听江里的水流声,词读至此, 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位风尘潇洒、达观淡泊的隐者形象,深夜归来,敲门都不应,坦然处之,听江水滔滔,这是一个宁静恬淡的美妙世界。

词的下片,他静夜沉思,豁然悟,长恨我身不由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何时不再为功名利禄劳心费力呢?夜深人静,皱纱的水波渐渐平息。我要驾一叶小舟,走吧走吧,到江海中自由自在的度过我的余生。此时,他是醉还是醒呢?

但谁都无法忘记,“莫听穿林打叶声”后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后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此,我看出了人生态度,读懂了生命意义,苦难而随遇而安,坎坷但视无睹。酒后,他豁达清醒。

苏轼的一生,把复杂的思想感情与酒的馨香隽永相融,熏陶浸染出脍炙人口的佳作。宦海沉浮,身处逆境,他的这杯酒让人口齿嚼香,九转回肠,超然旷达。

在今天,我们面对生活中更多的失意与变数、压力和焦虑。穿越千年的迷雾,借着苏轼这杯酒,可否一饮自救?庙堂进不去,就到江湖里去浪迹,生活不能顺流而下便逆流而上。不管生活多难,都要取悦自己,在暗夜里突围,与自己和解。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