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古代翰林院的房间布局,庭院建筑特点

时间:2022-06-06来源:神州翰林院点击量:520

翰林院的介绍

翰林院的建设者以及建立时间: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建立翰林院,翰林院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舍人的位置,成为为皇帝起草各种敕令和圣旨的主要机构。

翰林院的具体位置: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现翰林院遗址,位于北京东长安街路南,原为明代鸿胪寺旧址,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此建翰林院。

 图片5.png

翰林院建设的意义: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青云之路。

 

翰林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到的破坏与修缮:

1900年,义和团与清军一起围攻北京的使馆和教堂。甘军将煤油洒在翰林院中参天大树之上,他们的计划是点燃翰林院,进而引燃英国使馆,那样,就可以逼迫躲藏其中的洋人和数千中国教民往外逃,那就可以抓个正着了。结果,大火借助风力,确实对英国使馆形成了威胁,但并没有烧毁使馆,反而带来一个可怕的后果:中国人将中国自己的翰林院给烧毁了!大量辉煌建筑不再,数千万卷古籍善本也在大火中被焚,其中包括当时仅存副本的《永乐大典》。

 图片1.png

一、翰林院的房间布局

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路北广梁大门,上有电灯,下有懒凳。内有回事房、管事处、传达处。二门四扇绿屏风洒金星,四个斗方写的是‘斋庄中正’,背面是‘严肃整齐’……..院里有对对花盆,石榴树,茶叶末色养鱼缸,九尺高夹竹桃,迎春、探春、栀子、翠柏、梧桐树,各种鲜花,各样洋花,真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

 

每套院落既相互通连,又自成一体,前客厅, 中楼院,后花园为基本布局。相邻套院均有跨院、过道相连,侧门立其间。每座套院临街均建有门楼,门楼两侧安放有雕艺精美的“上马石”。

 

作为合院建筑,以多栋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组合方式是以“院”为中心。单栋建筑则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围合布置组成,故名四合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四面围合封闭,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在北京极具文化气息和小资情调的五道营胡同,与北京文化地标国子监一墙之隔,紧挨雍和宫,矗立在流淌时光中的标准老北京四合院——翰林院。

翰林院就是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代表之一。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四合院,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四合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四合院”。汉唐时期的房屋建筑,也多为合院式布局。宋元至明清,住宅也大多采用回廊和围墙包围起来的合院式结构。宫殿庙宇及其他建筑也大多都采取类似布局。以翰林院为代表的四合院是北方四合院文化的代表。四合院在中国各地也有南方四合院、西南四合院等不同类型。翰林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三进院落。

 

我们熟知的“庭院深深深几许”,通常有好几座四合院组成。在春季北方温暖明媚的阳光里,坐在院子里即使什么也不做也是极舒服难得的美好时光。翰林书院作为四合院建筑的代表,主院落宽敞, 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听风看雨,凤栖台清风明月,尽享自然之美。翰林院的院子静静地矗立在朦胧的雪景中,遗世独立。细密的飘雪,四合院的古朴典雅尽数展现。站在凤栖台,目光所及之处的一瞬间有穿越时空的错觉。翰林书院的四面房屋各自独立,有游廊彼此相连,关起门来自成一体,打开来则四面尽享美景风华。时光之大美,在每一双眼睛中看到的色彩都不同。

 包图_7f4bf066ec1e9f824db533bc2b4d00a5_77076.jpg

二、翰林院庭院建筑特点

1.巧妙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翰林院庭院的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 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 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 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庭院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翰林院庭院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也是一种艺术。在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方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色彩的运用很奇妙,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建筑的主体部分、就是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精美,增强了装饰效果。

 

而庭院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富有装饰性的屋顶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都已经具备了。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仅扩大了采光面、还有利于排泄雨水。

 

 

 

 


编辑:潘洪国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古代翰林院的房间布局,庭院建筑特点

时间:2022-06-06来源:神州翰林院

翰林院的介绍

翰林院的建设者以及建立时间:公元738年,唐玄宗李隆基建立翰林院,翰林院学士逐渐取代了中书舍人的位置,成为为皇帝起草各种敕令和圣旨的主要机构。

翰林院的具体位置:唐翰林院在禁中,乃人主燕居之所,玉堂、承明、金銮殿皆在其间。现翰林院遗址,位于北京东长安街路南,原为明代鸿胪寺旧址,明正统七年(1442年)在此建翰林院。

 图片5.png

翰林院建设的意义:翰林院从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青云之路。

 

翰林院在发展的过程中遭到的破坏与修缮:

1900年,义和团与清军一起围攻北京的使馆和教堂。甘军将煤油洒在翰林院中参天大树之上,他们的计划是点燃翰林院,进而引燃英国使馆,那样,就可以逼迫躲藏其中的洋人和数千中国教民往外逃,那就可以抓个正着了。结果,大火借助风力,确实对英国使馆形成了威胁,但并没有烧毁使馆,反而带来一个可怕的后果:中国人将中国自己的翰林院给烧毁了!大量辉煌建筑不再,数千万卷古籍善本也在大火中被焚,其中包括当时仅存副本的《永乐大典》。

 图片1.png

一、翰林院的房间布局

门口有四棵门槐,有上马石下马石,拴马的桩子。对过儿是磨砖对缝八字影壁,路北广梁大门,上有电灯,下有懒凳。内有回事房、管事处、传达处。二门四扇绿屏风洒金星,四个斗方写的是‘斋庄中正’,背面是‘严肃整齐’……..院里有对对花盆,石榴树,茶叶末色养鱼缸,九尺高夹竹桃,迎春、探春、栀子、翠柏、梧桐树,各种鲜花,各样洋花,真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

 

每套院落既相互通连,又自成一体,前客厅, 中楼院,后花园为基本布局。相邻套院均有跨院、过道相连,侧门立其间。每座套院临街均建有门楼,门楼两侧安放有雕艺精美的“上马石”。

 

作为合院建筑,以多栋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组合方式是以“院”为中心。单栋建筑则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围合布置组成,故名四合院,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四面围合封闭,以中轴线对称布局。 在北京极具文化气息和小资情调的五道营胡同,与北京文化地标国子监一墙之隔,紧挨雍和宫,矗立在流淌时光中的标准老北京四合院——翰林院。

翰林院就是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代表之一。四合院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陕西岐山凤雏村的西周四合院,是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的四合院,被誉为“中国第一四合院”。汉唐时期的房屋建筑,也多为合院式布局。宋元至明清,住宅也大多采用回廊和围墙包围起来的合院式结构。宫殿庙宇及其他建筑也大多都采取类似布局。以翰林院为代表的四合院是北方四合院文化的代表。四合院在中国各地也有南方四合院、西南四合院等不同类型。翰林院是典型的四合院结构——三进院落。

 

我们熟知的“庭院深深深几许”,通常有好几座四合院组成。在春季北方温暖明媚的阳光里,坐在院子里即使什么也不做也是极舒服难得的美好时光。翰林书院作为四合院建筑的代表,主院落宽敞, 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听风看雨,凤栖台清风明月,尽享自然之美。翰林院的院子静静地矗立在朦胧的雪景中,遗世独立。细密的飘雪,四合院的古朴典雅尽数展现。站在凤栖台,目光所及之处的一瞬间有穿越时空的错觉。翰林书院的四面房屋各自独立,有游廊彼此相连,关起门来自成一体,打开来则四面尽享美景风华。时光之大美,在每一双眼睛中看到的色彩都不同。

 包图_7f4bf066ec1e9f824db533bc2b4d00a5_77076.jpg

二、翰林院庭院建筑特点

1.巧妙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翰林院庭院的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 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 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 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庭院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翰林院庭院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也是一种艺术。在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方面,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色彩的运用很奇妙,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建筑的主体部分、就是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精美,增强了装饰效果。

 

而庭院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富有装饰性的屋顶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都已经具备了。庑殿顶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仅扩大了采光面、还有利于排泄雨水。

 

 

 

 


编辑:潘洪国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