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评论员观察 | 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时间:2022-08-19来源:广州日报点击量:523

17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会上透露,我国已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8月18日《科技日报》)


穿越时空、记录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总数世界第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足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丰厚、根脉绵长。艺术里的非遗,节庆中的非遗,工艺上的非遗……在中华大地上,绚丽多彩的历史遗珍共同编织出一幅鲜活的文化画卷。


成绩得来不易,是肯定亦是激励。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进,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累累硕果。据介绍,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发展力”。


可见,非遗传承保护既是一道民生考题,也是一项发展议题。释放“文化力”,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激活“发展力”,将非遗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更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如此,非遗之“花”才能在传承与创新中更美绽放。


为此,要守住保护这一底线。科学认识是保护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往往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这使得保护工作难度很大。对此,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手上有招、脚下有力。同时,要加强传承利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走更远。


要抓住“人”这个核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没有传承人,非遗就难以传下去;没有受众,非遗同样会湮没无闻。因此,从遗产保护到活化利用,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非遗传承都要紧紧围绕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让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才能让非遗芳香馥郁、历久弥新。


非遗保护传承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何更好释放“文化力”、激活“发展力”,让非遗结出更多美味果实,有待持续探索。带着沉甸甸的成绩单,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


编辑:单思月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评论员观察 | 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

时间:2022-08-19来源:广州日报

17日,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在会上透露,我国已有42项非遗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总数位居世界第一。(8月18日《科技日报》)


穿越时空、记录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总数世界第一,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足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丰厚、根脉绵长。艺术里的非遗,节庆中的非遗,工艺上的非遗……在中华大地上,绚丽多彩的历史遗珍共同编织出一幅鲜活的文化画卷。


成绩得来不易,是肯定亦是激励。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进,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累累硕果。据介绍,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五批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支持对1805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2年6月,各地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非遗在带动城乡就业、促进增收方面展现出独特的“发展力”。


可见,非遗传承保护既是一道民生考题,也是一项发展议题。释放“文化力”,让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激活“发展力”,将非遗文化“厚家底”转化为发展“新引擎”,更好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如此,非遗之“花”才能在传承与创新中更美绽放。


为此,要守住保护这一底线。科学认识是保护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存在,如何保护较难把握,往往没有前人经验可资借鉴。这使得保护工作难度很大。对此,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手上有招、脚下有力。同时,要加强传承利用,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走更远。


要抓住“人”这个核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没有传承人,非遗就难以传下去;没有受众,非遗同样会湮没无闻。因此,从遗产保护到活化利用,从价值阐释到展示传播,非遗传承都要紧紧围绕人、依靠人。培养人、发展人,让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才能让非遗芳香馥郁、历久弥新。


非遗保护传承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如何更好释放“文化力”、激活“发展力”,让非遗结出更多美味果实,有待持续探索。带着沉甸甸的成绩单,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任重道远,仍须久久为功。


编辑:单思月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