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视频、图片等传播的灾难场面,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如果花大量时间关注,不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水平会升高,甚至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
韩国梨泰院发生悲剧性踩踏事件后,现场的照片和视频正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有专家担忧这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因为人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因为悲剧画面的冲击受到影响。专家称,反复看很多现场照片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即便和事故没有直接关系,也会清晰地感受到现场的变故。
↑韩国民众在梨泰院踩踏事故现场摆放鲜花,悼念遇难者。图据ICphoto
传播学研究表明,公共危机的社会建构来自三方面:个人面临危险的直接经验;经由他人转述个人经历而建构的知觉经验;通过新闻报道所获得的知识。其中,大部分人的认知建构都是经由媒体报道完成。在媒介化社会,经由视频、图片等传播的灾难场面,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主动去观看,传播这类内容呢?
其实,恐惧与快乐一样,也可以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写道:“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
人脑的“负面偏好”机制,也会增加我们点击、观看、传播负面信息的几率。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消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会比积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例如,相比他人的赞美,人们更容易将侮辱牢记于心。坏信息比好消息能引起受众更多的关注、更深入的联想以及更广泛的传播。
在传媒不发达甚至不存在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经验基本来自直接亲身经历。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进入电视媒体时代之后,人们的认识模式被彻底改变。远在天边的悲欢离合,几乎都能实时地如近在眼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汹涌的当下,信息过滤筛选的无序叠加,以及对流量的渴望,各种能对人形成视觉冲击的内容更容易获得传播。因此,在媒介化社会,灾难现场的再现,不可避免地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比如,“9·11”事件发生后,由于美国媒体24小时持续地直播报道,很多美国受众也一直跟踪该事件。研究者在事后6个月的调查中发现:如果受众花大量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不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水平会升高,甚至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而且,关注时间越长,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比例也越高。
曾有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电视、互联网与报纸接触“9·11”事件的儿童,因为看到死亡、受伤的图像或者担心亲人可能在袭击中身亡,出现越来越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除了旁观者,事件(灾难)亲历者、直接关系人自身的心理复原,也会被反复传播的现场场景所影响。评估灾后精神疾病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在受灾现场的暴露强度和时间。当现场的音视频、图片不断在网络上传播、灾难的细节与情境不断被重现,对所有当事者及相关人士来说,都是一次次被重新“暴露在现场”。屡屡被撕开的伤口,必然难以痊愈。
因此,不论是我们个人适度的自控,减少观看传播这类内容的冲动,还是大众媒体、网络监管等有引导能力的力量适当介入,对减轻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信息传播的方向性对受众的心理反应影响也有不同。在灾害事件发生之后,媒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报道传播事实,也会引发不同的受众反应。比如,在此次梨泰院事件中,加大对获救人数、对获救者抢救安置的报道,科普在踩踏事故中如何科学自救等,就具有重要的心理抚慰功能。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经由视频、图片等传播的灾难场面,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如果花大量时间关注,不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水平会升高,甚至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
韩国梨泰院发生悲剧性踩踏事件后,现场的照片和视频正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有专家担忧这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因为人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因为悲剧画面的冲击受到影响。专家称,反复看很多现场照片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即便和事故没有直接关系,也会清晰地感受到现场的变故。
↑韩国民众在梨泰院踩踏事故现场摆放鲜花,悼念遇难者。图据ICphoto
传播学研究表明,公共危机的社会建构来自三方面:个人面临危险的直接经验;经由他人转述个人经历而建构的知觉经验;通过新闻报道所获得的知识。其中,大部分人的认知建构都是经由媒体报道完成。在媒介化社会,经由视频、图片等传播的灾难场面,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主动去观看,传播这类内容呢?
其实,恐惧与快乐一样,也可以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写道:“通过不同的过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暗示对群体中的所有个人有着同样的作用,相互影响使其力量大增。”
人脑的“负面偏好”机制,也会增加我们点击、观看、传播负面信息的几率。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消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会比积极的信息、体验和人员造成更为深刻的影响。例如,相比他人的赞美,人们更容易将侮辱牢记于心。坏信息比好消息能引起受众更多的关注、更深入的联想以及更广泛的传播。
在传媒不发达甚至不存在的年代,人们的生活经验基本来自直接亲身经历。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进入电视媒体时代之后,人们的认识模式被彻底改变。远在天边的悲欢离合,几乎都能实时地如近在眼前。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短视频汹涌的当下,信息过滤筛选的无序叠加,以及对流量的渴望,各种能对人形成视觉冲击的内容更容易获得传播。因此,在媒介化社会,灾难现场的再现,不可避免地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冲击。
比如,“9·11”事件发生后,由于美国媒体24小时持续地直播报道,很多美国受众也一直跟踪该事件。研究者在事后6个月的调查中发现:如果受众花大量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不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水平会升高,甚至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而且,关注时间越长,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的比例也越高。
曾有研究者发现,那些通过电视、互联网与报纸接触“9·11”事件的儿童,因为看到死亡、受伤的图像或者担心亲人可能在袭击中身亡,出现越来越多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除了旁观者,事件(灾难)亲历者、直接关系人自身的心理复原,也会被反复传播的现场场景所影响。评估灾后精神疾病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在受灾现场的暴露强度和时间。当现场的音视频、图片不断在网络上传播、灾难的细节与情境不断被重现,对所有当事者及相关人士来说,都是一次次被重新“暴露在现场”。屡屡被撕开的伤口,必然难以痊愈。
因此,不论是我们个人适度的自控,减少观看传播这类内容的冲动,还是大众媒体、网络监管等有引导能力的力量适当介入,对减轻大众心理的负面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信息传播的方向性对受众的心理反应影响也有不同。在灾害事件发生之后,媒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报道传播事实,也会引发不同的受众反应。比如,在此次梨泰院事件中,加大对获救人数、对获救者抢救安置的报道,科普在踩踏事故中如何科学自救等,就具有重要的心理抚慰功能。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