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时间:2023-05-24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点击量:487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韩秋在北京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与一个咳嗽的同事一起工作四天后,5月12日,她出现了发烧症状。“我周一到周四请了四天假,正好连着周末休息六天,就基本没什么症状了”,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跟第一次感染相比,退烧很快,嗓子也没有刀片疼了。

“五一”假期过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二阳的讨论。据北京疾控公布的第19周 (5月8日-14日)的数据,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8081例。新冠感染连续3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传染病病种排名第一。

5月22日上午,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根据多方面材料判断,4月底、5月初有一个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这是我们预料到的”。

钟南山分析说,基于seirs 模型的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感染人数约6500万每周。他认为,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可传染30多人,“我们的(疫情)防控战略已从过去的预防感染调整为现在的预防重症,因为感染是很难预防的”。

感染病例中有重症患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张振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5月之后,尤其是5月15日以后,他所在医院呼吸科门诊和住院发热病例开始增加。目前门诊病人数目基本稳定,预计在15日到30日间达到高峰期。新冠住院病例多有基础性疾病,而且年龄多在60岁以上,还出现了一些重症患者。

“这次疫情像是查缺补漏,身边第一轮疫情没有感染的同学最近都阳了。”在西安上大学的王艺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月10日,他感到喉咙疼痛,并用半年前囤积的抗原试剂盒测出了阳性,这是他首次感染新冠。尽管王艺卓所在学校允许新冠阳性的同学自主申请入住隔离宿舍,但是因为赶上考试周,他选择在宿舍自我康复,“吃了几片药就好了,没耽误复习”。

张振华介绍,在其医院门诊新冠病人中,80%以上是二次感染,住院病人中二次感染的比例较小。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他观察到新冠感染阳性人数增加,但大部分感染者是首阳。二阳比例虽比前一阶段增加,但并不占主要部分。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说,5月上旬,国内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比已经达到了95.6%,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由2月的0.2%增加到5月上旬的83.6%,BA.5.2、BF.7和BA.2系列变异株合计占比约16.4%。

在前述22日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钟南山分析说,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 ~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介绍说,二次感染的原因与抗体下降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此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变异病毒可能会逃避之前通过疫苗接种或初次感染所形成的抗体,从而限制了原有抗体对新病毒株的保护能力。


新冠疫苗接种。图/图虫创意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病毒演化,毒株种类和毒性已经不再是主要关注点,而人群的免疫力程度才是重点。他指出,相较于初次感染,二次感染免疫反应时间会更短,症状也较为轻微。随着时间推移,虽然人群免疫力可能会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相应地,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对于一般人来说,病毒并不会带来太大的伤害。

新冠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

今年4月20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张文宏表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陆蒙吉介绍称,全球许多国家在第一轮疫情后,都出现了连续的感染波峰,“一部分人的二次感染或不可避免”。中国也要面临第二三波疫情,但是由于人群已有基础免疫力,感染波峰不会太高,而且感染时间会被拉长,不会发生第一轮感染那种6 ~8周内基本所有人群都被感染的情况。

陆蒙吉推测,今年冬天随着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增加,新冠感染人群也会增加,但是冲击力会小得多。以德国为例,去年冬天的传染病排行中,新冠病毒排在了流感等其他病毒之后,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较温和的疾病。但他也指出,“冠状病毒变化较快,具体的流行情况还很难预测。”

《自然》杂志5月4日发文称,无论被称作感染潮还是感染高峰,新冠病毒有了复苏之势,但是再次出现让医院不堪重负的井喷式疫情的可能性不大。准确地说,各国现在经历的是频率高但致死率更低的感染潮,特征为相对高比例的轻症感染。

文章认为,新冠病毒的快速变异和匆匆消失的人体免疫可能导致了新冠病毒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一些国家现在每年大概会出现三到四次感染高峰,主要源于新冠病毒持续不断且极快的变异速度。

此前,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也指出,新冠病毒还没有稳定下来,目前并未观察到任何季节性传播模式和可预测性。如果有的国家,每年冬季病例数会达到一定的百分比,那么就能推测出新冠有季节性、可预测的传播模式,可以围绕这种模式制定应对计划。

保护高危人群 加快疫苗审批

根据张振华的介绍,5月中旬以来的这波感染潮中,对于发热病人,通常会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然而,住院病人中仍出现了一些重症病例,其中部分是第一次感染的患者。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使用Paxlovid等特定药物治疗,但需要在感染初期使用。

他建议,一般人群感染后服用常规药物即可,但高危人群最好还是尽可能服用Paxlovid等抗病毒药物,并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陆蒙吉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系统能够承受疫情的压力。新冠不再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后,应该作为一个医学问题交由医院管理,并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数据以进行监测和预警。同时,他建议人们在感到不适时进行检测和及时就诊,以确保医疗系统的正常运作。陆蒙吉分析说,一般来说,只有60岁以上或有基础疾病的人需要进行检测,而大多数人病情会在几天内好转。如果有人出现持续高烧等严重症状,及时就医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当地时间5月21日,瑞士日内瓦举行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在开幕式上就再次强调,尽管疫情已经不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具有致命性,大家不可放松警惕,还应继续关注。

面对新冠病毒,接种疫苗仍是重要的防护手段。5月18日,世卫组织咨询小组对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强针更新作出建议,提出新的疫苗应主要针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XBB。

钟南山表示,研发针对XBB变异株有更好保护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有2种针对XBB的疫苗被初步批准,还有三四种很快能被批准。5月13日,在石家庄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药集团成功完成了首个国产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全国首针接种。

魏晟认为,针对不同毒株研制不同的疫苗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种疫苗。针对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接种疫苗是重点,而对于低风险人群来说,再次感染可以根据症状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接种疫苗可能并不必要。

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方案称,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其中,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官网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书,针对COVID-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结束情况进行了说明。该说明书表示HHS将继续支持新冠疫苗接种以保护美国民众的身体健康,并持续努力了解和减轻长新冠的影响。

陆蒙吉认为,长新冠往往是体内的潜在疾病诱发,而随着接种疫苗、自然感染等途径获得免疫力后,大多数人其实不用太过担心重复感染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他表示,对新冠的社会恐慌有时已经超过了新冠感染本身,我们应将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放在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的管理上。

(文中韩秋、王艺卓均为化名)

作者:孙厚铭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时间:2023-05-24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第二波疫情高峰六月来临,“二阳”不可避免?

韩秋在北京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与一个咳嗽的同事一起工作四天后,5月12日,她出现了发烧症状。“我周一到周四请了四天假,正好连着周末休息六天,就基本没什么症状了”,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跟第一次感染相比,退烧很快,嗓子也没有刀片疼了。

“五一”假期过后,社交媒体上出现了许多关于二阳的讨论。据北京疾控公布的第19周 (5月8日-14日)的数据,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8081例。新冠感染连续3周超越流感,重返法定传染病病种排名第一。

5月22日上午,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根据多方面材料判断,4月底、5月初有一个新冠病毒感染的小高峰,“这是我们预料到的”。

钟南山分析说,基于seirs 模型的预测显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感染人数约6500万每周。他认为,一个奥密克戎感染者可传染30多人,“我们的(疫情)防控战略已从过去的预防感染调整为现在的预防重症,因为感染是很难预防的”。

感染病例中有重症患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医师张振华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说,5月之后,尤其是5月15日以后,他所在医院呼吸科门诊和住院发热病例开始增加。目前门诊病人数目基本稳定,预计在15日到30日间达到高峰期。新冠住院病例多有基础性疾病,而且年龄多在60岁以上,还出现了一些重症患者。

“这次疫情像是查缺补漏,身边第一轮疫情没有感染的同学最近都阳了。”在西安上大学的王艺卓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月10日,他感到喉咙疼痛,并用半年前囤积的抗原试剂盒测出了阳性,这是他首次感染新冠。尽管王艺卓所在学校允许新冠阳性的同学自主申请入住隔离宿舍,但是因为赶上考试周,他选择在宿舍自我康复,“吃了几片药就好了,没耽误复习”。

张振华介绍,在其医院门诊新冠病人中,80%以上是二次感染,住院病人中二次感染的比例较小。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他观察到新冠感染阳性人数增加,但大部分感染者是首阳。二阳比例虽比前一阶段增加,但并不占主要部分。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说,5月上旬,国内输入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构成比已经达到了95.6%,与全球的XBB系列变异株占比基本保持一致。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比由2月的0.2%增加到5月上旬的83.6%,BA.5.2、BF.7和BA.2系列变异株合计占比约16.4%。

在前述22日的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钟南山分析说,根据相关实验室研究和新加坡等地的真实世界研究,新冠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能在4 ~6个月的时间内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但如果面对变异株XBB,其保护力可能会减弱。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魏晟介绍说,二次感染的原因与抗体下降和个体差异密切相关。此外,相关研究也表明,变异病毒可能会逃避之前通过疫苗接种或初次感染所形成的抗体,从而限制了原有抗体对新病毒株的保护能力。


新冠疫苗接种。图/图虫创意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陆蒙吉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随着病毒演化,毒株种类和毒性已经不再是主要关注点,而人群的免疫力程度才是重点。他指出,相较于初次感染,二次感染免疫反应时间会更短,症状也较为轻微。随着时间推移,虽然人群免疫力可能会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完全丧失。相应地,免疫系统会迅速做出反应,对于一般人来说,病毒并不会带来太大的伤害。

新冠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

今年4月20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一场论坛上做了题为《新冠二次感染》的演讲。张文宏表示,数据显示,如果新冠病毒发生变异,6个月后会慢慢出现二次感染,一般规模不大,但如果下一波病毒的变异有效突破了人体为对抗前一波病毒而形成的免疫屏障,第二波就会形成感染高峰。

陆蒙吉介绍称,全球许多国家在第一轮疫情后,都出现了连续的感染波峰,“一部分人的二次感染或不可避免”。中国也要面临第二三波疫情,但是由于人群已有基础免疫力,感染波峰不会太高,而且感染时间会被拉长,不会发生第一轮感染那种6 ~8周内基本所有人群都被感染的情况。

陆蒙吉推测,今年冬天随着呼吸道疾病的季节性增加,新冠感染人群也会增加,但是冲击力会小得多。以德国为例,去年冬天的传染病排行中,新冠病毒排在了流感等其他病毒之后,成为一个伴随人类的较温和的疾病。但他也指出,“冠状病毒变化较快,具体的流行情况还很难预测。”

《自然》杂志5月4日发文称,无论被称作感染潮还是感染高峰,新冠病毒有了复苏之势,但是再次出现让医院不堪重负的井喷式疫情的可能性不大。准确地说,各国现在经历的是频率高但致死率更低的感染潮,特征为相对高比例的轻症感染。

文章认为,新冠病毒的快速变异和匆匆消失的人体免疫可能导致了新冠病毒难以形成季节性传播。一些国家现在每年大概会出现三到四次感染高峰,主要源于新冠病毒持续不断且极快的变异速度。

此前,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也指出,新冠病毒还没有稳定下来,目前并未观察到任何季节性传播模式和可预测性。如果有的国家,每年冬季病例数会达到一定的百分比,那么就能推测出新冠有季节性、可预测的传播模式,可以围绕这种模式制定应对计划。

保护高危人群 加快疫苗审批

根据张振华的介绍,5月中旬以来的这波感染潮中,对于发热病人,通常会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然而,住院病人中仍出现了一些重症病例,其中部分是第一次感染的患者。对于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使用Paxlovid等特定药物治疗,但需要在感染初期使用。

他建议,一般人群感染后服用常规药物即可,但高危人群最好还是尽可能服用Paxlovid等抗病毒药物,并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陆蒙吉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系统能够承受疫情的压力。新冠不再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后,应该作为一个医学问题交由医院管理,并向公共卫生部门报告数据以进行监测和预警。同时,他建议人们在感到不适时进行检测和及时就诊,以确保医疗系统的正常运作。陆蒙吉分析说,一般来说,只有60岁以上或有基础疾病的人需要进行检测,而大多数人病情会在几天内好转。如果有人出现持续高烧等严重症状,及时就医可以避免严重后果。

当地时间5月21日,瑞士日内瓦举行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世卫总干事谭德塞在开幕式上就再次强调,尽管疫情已经不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具有致命性,大家不可放松警惕,还应继续关注。

面对新冠病毒,接种疫苗仍是重要的防护手段。5月18日,世卫组织咨询小组对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强针更新作出建议,提出新的疫苗应主要针对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变异株XBB。

钟南山表示,研发针对XBB变异株有更好保护能力的疫苗非常重要。他透露,目前国内已经有2种针对XBB的疫苗被初步批准,还有三四种很快能被批准。5月13日,在石家庄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药集团成功完成了首个国产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的全国首针接种。

魏晟认为,针对不同毒株研制不同的疫苗可能是一个选择,但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种疫苗。针对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接种疫苗是重点,而对于低风险人群来说,再次感染可以根据症状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接种疫苗可能并不必要。

4月1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方案称,未感染的目标人群按照既定免疫程序及其时间间隔要求完成后续剂次疫苗接种。其中,完成基础免疫的18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个月以上。已感染且未完成基础免疫的人群,可在感染3个月后接种1剂次疫苗。

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HHS)官网发布了一份情况说明书,针对COVID-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结束情况进行了说明。该说明书表示HHS将继续支持新冠疫苗接种以保护美国民众的身体健康,并持续努力了解和减轻长新冠的影响。

陆蒙吉认为,长新冠往往是体内的潜在疾病诱发,而随着接种疫苗、自然感染等途径获得免疫力后,大多数人其实不用太过担心重复感染对身体造成的危害。他表示,对新冠的社会恐慌有时已经超过了新冠感染本身,我们应将新冠疫情防控的重点放在医疗系统和公共卫生的管理上。

(文中韩秋、王艺卓均为化名)

作者:孙厚铭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