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千年粤绣惊艳世界 曾令杨贵妃也“种草”

时间:2023-05-26来源:南方都市报点击量:461

广绣鸟蝶菊花纹披肩,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白缎地广绣百鸟纹对襟长氅衣,现藏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湾区民间文化探寻者黎贝卡前来拜访粤绣研究者杨坚平。

清代嘉庆年间的潮绣“素三蓝女裙带饰”,现藏于杨坚平传统工艺博物馆。

康惠芳大师绣制的盘龙图。

荔枝是岭南最明艳的标签,也是粤绣的常见题材。


人类对美的追求从不止步。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非遗粤绣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

粤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针脚细密,金银丝绒皆是笔墨,绣品纹理跳动澎湃,花鸟虫鱼生机勃发,效果立体。南越王、杨贵妃、伊丽莎白女王都曾“种草”,东土西洋,它从不缺乏粉丝。本期特邀湾区民间文化探寻者黎贝卡探寻非遗粤绣,走访广州、潮州博物馆并拜访坚守在绣架前薪火相传的粤绣传承人、粤绣文物保管员等。作为时尚博主,她在本次“探宝觅踪”之旅中欣赏千年粤式高定大“绣”,以其敏锐的时尚视角揭开粤绣的神秘面纱。

“这次我可以更近距离欣赏千年粤绣工艺,非常期待。”她表示。

广绣

起源于广州、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技法上以平金绣法为主,适当垫棉。色彩稍淡雅,变化细腻,以雅致取胜。

“中国给西方的礼物”名不虚传

步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散发着浓厚岭南风味的广绣文物目不暇接,或富贵吉祥、或生机盎然。

陈列在展厅走道旁的象牙透雕双面广绣龙纹摺扇,吸引黎贝卡驻足拍照。这是一把十九世纪末期外销出海的广绣工艺扇子,虽颜色淡雅但纹理“跳动澎湃”,从这样一件外销品的“航海史”可以一窥粤绣的辉煌。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是屈大均笔下的广州十三行,如今这句诗也被写入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展示区。粤绣的出口繁盛,与这片土地的地缘优势密不可分。

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1842)年间,清政府实施“一口通商”的外贸制度,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彼时广绣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街道上绣坊林立,订单络绎不绝,日夜赶织的工人辛勤劳作。中国扇子、屏风、披肩、挂画等,从广州十三行装载上船,踏上远洋之路,粤绣行当也由此迎来“高光时刻”。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管员易娜正在整理的这条大披肩,藏品名为“广绣鸟蝶菊花纹披肩”。由于出海西方运输途中经菲律宾马尼拉港中转,这类粤绣披肩有个更通俗的洋名——马尼拉大披肩。作为和粤绣文物打交道的人,易娜在文物鉴赏室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展开披肩,并介绍她日常与粤绣文物的相处之道:“丝绸品很娇贵,对温度、湿度、光线都很敏感。合理控制展厅的温湿度、光强度,和防虫防霉条件,才能保存好丝织品。”

“一口通商”时期,海外贸易公司还“来样订制”各式图案的绣品,广绣作品的风格和题材得到了极大丰富,成为世界时尚界的“秀场常客”。

除了外销绣品,还有刺绣材料、绣棚、绣架以及技艺也随之传播到西方,促进了西方刺绣技艺的发展。将粤绣称之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果真名不虚传。

长大后我在绣架旁 绣岭南荔枝也绣生活

“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在西关粤剧艺术博物馆,黎贝卡身着新中式旗袍,佩戴着广绣工艺制成的荔枝耳环和蜻蜓胸针,在湖中央的一艘乌篷船上欣赏粤剧表演《荔枝颂》。

荔枝,在戏台上,也在岭南工艺中。一果一核,一针一线,在广绣家族第六代传承人梁晓曼指尖行云流水而成的岭南荔枝,颗粒感生动呈现。“荔枝是岭南最明艳的标签,也是粤绣的常见题材,绣法更注重凹凸感、颗粒状。”梁晓曼表示,绣荔枝是广绣传人的“基本功”,在绣制上相较于其他绣种会更加饱满、立体。

90后梁晓曼出生于番禺北亭村的广绣世家,是最年轻一代的广绣传承人。其家族的广绣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38年。清末广绣兴盛,北亭村几乎“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娘”。梁晓曼五六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广绣,儿时坐在母亲对面看刺绣的小女孩,如今也成为了第六代广绣传人,坐在绣架前穿针引线。

据不完全统计,广绣有181种针法、549种纹样。古今粤绣作品中,最让梁晓曼印象深刻的一幅是陈列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清末广绣松鹤延年纹四屏屏风。梁晓曼介绍道,这幅作品中仙鹤背部鳞片的施绣,将广绣中的“宝藏”传统针法“起鳞霎彩”——勾针起鳞,霎针运彩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仙鹤头部采用的珠针、眼部的扭针、蝴蝶的勾针……广绣针法多样,针路严谨,造就了这幅作品丰富的肌理表现。

岭南荔枝、百鸟朝凤、孔雀开屏、百花盛开等,都是广绣最具代表性、富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岭南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也为广绣的创作提供了题材思路。受现代岭南画派影响,广绣作品常“以画入绣”,题材生动诠释着岭南风韵。花鸟虫鱼纤毫毕现于氅衣、补子、扇子、挂屏等多样形式的作品之中,承载着“老广”的时代思想和文化气质,也表达着岭南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如今,作为新生代传人,梁晓曼在守艺的同时还尝试多元跨界,让广绣飞出画框之外,融入到汽车内饰、家居、动漫、服饰、配饰等更多生活场景中,薪火相传的匠心手艺不断迸发新鲜感。

潮绣

历史悠久,工种及使用原材料、辅料比广绣多,以垫高立体为主。“密密、满满、通通”是潮绣的创作风格,画面上富有虚实、疏密的变化和节奏感。色彩较浓烈,装饰性较强。

七旬弄“潮”儿创新绣法 指尖翻转盘龙灵动

走进潮州城,穿过牌坊街,黎贝卡将在这里继续她的粤绣探宝之旅。

华美艳丽、材料多样,同为粤绣菁华,潮绣和广绣在美学风格和实用场景上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沿着老香黄佛手和海石花的叫卖声,一幅声色俱全的潮州画卷便展现在眼前。潮汕人对生活的认真不仅藏在精细的美食里,更将仪式感融进每个节日场景。

不同于广绣的外销需求,潮绣的使用场景决定了它健康、质朴、粗犷,富有生气的民间风格。“密密、满满、通通”是潮绣的创作风格,构图既紧密又互不重叠,整体感觉丰满而不松散,画面上富有虚实、疏密的变化和节奏感。

垫高绣法,是潮绣工艺区别于其他绣种技法的独特之处。这和潮绣早期的用途有关。当地寺观庙堂幡帐多用潮绣,将主要部位垫高是为了使绣帐给朝拜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感更加强烈。

这种技法在七旬弄“潮”儿康惠芳手上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力,她创新“立体双面垫高绣法”,让潮绣具有了浮雕般的效果。康惠芳绣架上的盘龙怒目圆睁,鳞片微微泛着金光,龙须游弋灵动。垫棉绒、捻纸卷,在她手指翻转、针尖倾诉间,一幅盘龙图案便呼之欲出。

黎贝卡伫足康惠芳工作室的九龙屏风前,和康惠芳老师聊着潮绣的故事。“康老师向我介绍潮绣作品,满脸都是自豪和骄傲,真切感受到了她对潮绣的热爱与匠心。”在此次拜访前,黎贝卡特意换上了一件有潮绣元素的裙子,在龟纹香云纱上绣上喜鹊彩蝶的纹样,“穿着这条裙子去拜访潮绣大师,这对我来说也意义非凡。”

大到厅堂幔帐、彩眉寿幛,小到枕套扇袋、时尚裙装,潮绣不仅活在潮汕人最深的记忆里,也活在每一天的日常穿戴中。

十年整理潮绣完整教材 保护非遗是保护技艺与文化

身着潮绣裙,黎贝卡走进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拜访国家级非遗专家、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刺绣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杨坚平。漫步在潮州工艺美术的浩繁精品中,粤绣蓬勃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令人惊叹。

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位于潮州市古城区文星路1/5号,藏有3000多件艺术品,涵盖了潮州八大工艺门类30多个品种。博物馆共五层楼,多展厅展示了潮州剪纸、雕塑、潮绣、抽纱等艺术工艺精品。从艺70余年,杨坚平曾和岭南著名画家关山月共同学习油画,并在同窗的鼓励下钻研潮州民间工艺。

在他的收藏中,最宝贝的是一套《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500款》和一幅仅有1平方厘米大小的“双面绣猫”。将一根蚕丝劈为32根绣成的“双面绣猫”,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精微绣。而《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500款》,是杨坚平带领一班优秀人才,历经近10年,整理出详细记录500款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的非遗教材,也堪称中国唯一的非遗刺绣完整教材。

杨坚平说,对非遗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作品,更重要的是保护技艺和文化”。

杨坚平向黎贝卡介绍道,“在广东民间工艺中间,粤绣构图饱满、绣制垫高立体。有着色彩辉煌、热闹浓烈的特色。”

作为时尚博主的黎贝卡也曾多次关注粤绣工艺。“我在出差的时候,经常会在国际上看到很多粤绣的身影,比如说当我看时装秀、当我在逛美术馆或是逛跳蚤市场的时候,都会看到很多粤绣工艺。”这些经历也引起了杨坚平老师的共鸣。

前有“广州一口通商”,后有“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土地从古自今都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古今粤绣得以持续出海,闻名世界。杨坚平说,“历史上粤港澳大湾区是外销枢纽,通过香港、澳门特色窗口,以及华人华侨的努力,大量的粤绣销往国外去,既推动增强了大湾区的血脉联系,也推动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

黎贝卡在“探宝觅踪”后也感慨,“粤绣文化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富矿,在等待被挖掘,也希望能通过这次的传播让更多人关注粤绣,把粤绣文化发扬光大。”

采写:南都记者 黄薇 陈艺丹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黎湛均 张志韬


编辑:骆婧文
头条
研究会公告

中国文艺网 中国剧协网 中国影协网 中国音协网 中国美协网 中国曲艺网 中国舞协网 中国民协网 中国摄协网 中国书协网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免责声明 广告报价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融媒体中心官网 © 2013-2022 版权所有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1495号 | 京ICP备2021035177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内页

千年粤绣惊艳世界 曾令杨贵妃也“种草”

时间:2023-05-26来源:南方都市报

广绣鸟蝶菊花纹披肩,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白缎地广绣百鸟纹对襟长氅衣,现藏于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湾区民间文化探寻者黎贝卡前来拜访粤绣研究者杨坚平。

清代嘉庆年间的潮绣“素三蓝女裙带饰”,现藏于杨坚平传统工艺博物馆。

康惠芳大师绣制的盘龙图。

荔枝是岭南最明艳的标签,也是粤绣的常见题材。


人类对美的追求从不止步。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非遗粤绣的“含金量”究竟有多高?

粤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广绣和潮绣的总称。针脚细密,金银丝绒皆是笔墨,绣品纹理跳动澎湃,花鸟虫鱼生机勃发,效果立体。南越王、杨贵妃、伊丽莎白女王都曾“种草”,东土西洋,它从不缺乏粉丝。本期特邀湾区民间文化探寻者黎贝卡探寻非遗粤绣,走访广州、潮州博物馆并拜访坚守在绣架前薪火相传的粤绣传承人、粤绣文物保管员等。作为时尚博主,她在本次“探宝觅踪”之旅中欣赏千年粤式高定大“绣”,以其敏锐的时尚视角揭开粤绣的神秘面纱。

“这次我可以更近距离欣赏千年粤绣工艺,非常期待。”她表示。

广绣

起源于广州、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已有千余年历史。在技法上以平金绣法为主,适当垫棉。色彩稍淡雅,变化细腻,以雅致取胜。

“中国给西方的礼物”名不虚传

步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散发着浓厚岭南风味的广绣文物目不暇接,或富贵吉祥、或生机盎然。

陈列在展厅走道旁的象牙透雕双面广绣龙纹摺扇,吸引黎贝卡驻足拍照。这是一把十九世纪末期外销出海的广绣工艺扇子,虽颜色淡雅但纹理“跳动澎湃”,从这样一件外销品的“航海史”可以一窥粤绣的辉煌。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是屈大均笔下的广州十三行,如今这句诗也被写入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展示区。粤绣的出口繁盛,与这片土地的地缘优势密不可分。

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道光二十二(1842)年间,清政府实施“一口通商”的外贸制度,只留下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彼时广绣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刺绣行业。街道上绣坊林立,订单络绎不绝,日夜赶织的工人辛勤劳作。中国扇子、屏风、披肩、挂画等,从广州十三行装载上船,踏上远洋之路,粤绣行当也由此迎来“高光时刻”。

广东省博物馆文物保管员易娜正在整理的这条大披肩,藏品名为“广绣鸟蝶菊花纹披肩”。由于出海西方运输途中经菲律宾马尼拉港中转,这类粤绣披肩有个更通俗的洋名——马尼拉大披肩。作为和粤绣文物打交道的人,易娜在文物鉴赏室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展开披肩,并介绍她日常与粤绣文物的相处之道:“丝绸品很娇贵,对温度、湿度、光线都很敏感。合理控制展厅的温湿度、光强度,和防虫防霉条件,才能保存好丝织品。”

“一口通商”时期,海外贸易公司还“来样订制”各式图案的绣品,广绣作品的风格和题材得到了极大丰富,成为世界时尚界的“秀场常客”。

除了外销绣品,还有刺绣材料、绣棚、绣架以及技艺也随之传播到西方,促进了西方刺绣技艺的发展。将粤绣称之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果真名不虚传。

长大后我在绣架旁 绣岭南荔枝也绣生活

“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团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在西关粤剧艺术博物馆,黎贝卡身着新中式旗袍,佩戴着广绣工艺制成的荔枝耳环和蜻蜓胸针,在湖中央的一艘乌篷船上欣赏粤剧表演《荔枝颂》。

荔枝,在戏台上,也在岭南工艺中。一果一核,一针一线,在广绣家族第六代传承人梁晓曼指尖行云流水而成的岭南荔枝,颗粒感生动呈现。“荔枝是岭南最明艳的标签,也是粤绣的常见题材,绣法更注重凹凸感、颗粒状。”梁晓曼表示,绣荔枝是广绣传人的“基本功”,在绣制上相较于其他绣种会更加饱满、立体。

90后梁晓曼出生于番禺北亭村的广绣世家,是最年轻一代的广绣传承人。其家族的广绣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38年。清末广绣兴盛,北亭村几乎“家家有绣架,户户有绣娘”。梁晓曼五六岁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广绣,儿时坐在母亲对面看刺绣的小女孩,如今也成为了第六代广绣传人,坐在绣架前穿针引线。

据不完全统计,广绣有181种针法、549种纹样。古今粤绣作品中,最让梁晓曼印象深刻的一幅是陈列在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清末广绣松鹤延年纹四屏屏风。梁晓曼介绍道,这幅作品中仙鹤背部鳞片的施绣,将广绣中的“宝藏”传统针法“起鳞霎彩”——勾针起鳞,霎针运彩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仙鹤头部采用的珠针、眼部的扭针、蝴蝶的勾针……广绣针法多样,针路严谨,造就了这幅作品丰富的肌理表现。

岭南荔枝、百鸟朝凤、孔雀开屏、百花盛开等,都是广绣最具代表性、富有美好寓意的纹样。岭南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也为广绣的创作提供了题材思路。受现代岭南画派影响,广绣作品常“以画入绣”,题材生动诠释着岭南风韵。花鸟虫鱼纤毫毕现于氅衣、补子、扇子、挂屏等多样形式的作品之中,承载着“老广”的时代思想和文化气质,也表达着岭南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如今,作为新生代传人,梁晓曼在守艺的同时还尝试多元跨界,让广绣飞出画框之外,融入到汽车内饰、家居、动漫、服饰、配饰等更多生活场景中,薪火相传的匠心手艺不断迸发新鲜感。

潮绣

历史悠久,工种及使用原材料、辅料比广绣多,以垫高立体为主。“密密、满满、通通”是潮绣的创作风格,画面上富有虚实、疏密的变化和节奏感。色彩较浓烈,装饰性较强。

七旬弄“潮”儿创新绣法 指尖翻转盘龙灵动

走进潮州城,穿过牌坊街,黎贝卡将在这里继续她的粤绣探宝之旅。

华美艳丽、材料多样,同为粤绣菁华,潮绣和广绣在美学风格和实用场景上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沿着老香黄佛手和海石花的叫卖声,一幅声色俱全的潮州画卷便展现在眼前。潮汕人对生活的认真不仅藏在精细的美食里,更将仪式感融进每个节日场景。

不同于广绣的外销需求,潮绣的使用场景决定了它健康、质朴、粗犷,富有生气的民间风格。“密密、满满、通通”是潮绣的创作风格,构图既紧密又互不重叠,整体感觉丰满而不松散,画面上富有虚实、疏密的变化和节奏感。

垫高绣法,是潮绣工艺区别于其他绣种技法的独特之处。这和潮绣早期的用途有关。当地寺观庙堂幡帐多用潮绣,将主要部位垫高是为了使绣帐给朝拜者以视觉上的冲击感更加强烈。

这种技法在七旬弄“潮”儿康惠芳手上有了更强劲的生命力,她创新“立体双面垫高绣法”,让潮绣具有了浮雕般的效果。康惠芳绣架上的盘龙怒目圆睁,鳞片微微泛着金光,龙须游弋灵动。垫棉绒、捻纸卷,在她手指翻转、针尖倾诉间,一幅盘龙图案便呼之欲出。

黎贝卡伫足康惠芳工作室的九龙屏风前,和康惠芳老师聊着潮绣的故事。“康老师向我介绍潮绣作品,满脸都是自豪和骄傲,真切感受到了她对潮绣的热爱与匠心。”在此次拜访前,黎贝卡特意换上了一件有潮绣元素的裙子,在龟纹香云纱上绣上喜鹊彩蝶的纹样,“穿着这条裙子去拜访潮绣大师,这对我来说也意义非凡。”

大到厅堂幔帐、彩眉寿幛,小到枕套扇袋、时尚裙装,潮绣不仅活在潮汕人最深的记忆里,也活在每一天的日常穿戴中。

十年整理潮绣完整教材 保护非遗是保护技艺与文化

身着潮绣裙,黎贝卡走进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拜访国家级非遗专家、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刺绣委员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专家杨坚平。漫步在潮州工艺美术的浩繁精品中,粤绣蓬勃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令人惊叹。

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位于潮州市古城区文星路1/5号,藏有3000多件艺术品,涵盖了潮州八大工艺门类30多个品种。博物馆共五层楼,多展厅展示了潮州剪纸、雕塑、潮绣、抽纱等艺术工艺精品。从艺70余年,杨坚平曾和岭南著名画家关山月共同学习油画,并在同窗的鼓励下钻研潮州民间工艺。

在他的收藏中,最宝贝的是一套《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500款》和一幅仅有1平方厘米大小的“双面绣猫”。将一根蚕丝劈为32根绣成的“双面绣猫”,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精微绣。而《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500款》,是杨坚平带领一班优秀人才,历经近10年,整理出详细记录500款潮绣纹样、针法、工艺绣制流程的非遗教材,也堪称中国唯一的非遗刺绣完整教材。

杨坚平说,对非遗的保护,“不仅是保护作品,更重要的是保护技艺和文化”。

杨坚平向黎贝卡介绍道,“在广东民间工艺中间,粤绣构图饱满、绣制垫高立体。有着色彩辉煌、热闹浓烈的特色。”

作为时尚博主的黎贝卡也曾多次关注粤绣工艺。“我在出差的时候,经常会在国际上看到很多粤绣的身影,比如说当我看时装秀、当我在逛美术馆或是逛跳蚤市场的时候,都会看到很多粤绣工艺。”这些经历也引起了杨坚平老师的共鸣。

前有“广州一口通商”,后有“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土地从古自今都是对外交流的窗口,古今粤绣得以持续出海,闻名世界。杨坚平说,“历史上粤港澳大湾区是外销枢纽,通过香港、澳门特色窗口,以及华人华侨的努力,大量的粤绣销往国外去,既推动增强了大湾区的血脉联系,也推动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

黎贝卡在“探宝觅踪”后也感慨,“粤绣文化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富矿,在等待被挖掘,也希望能通过这次的传播让更多人关注粤绣,把粤绣文化发扬光大。”

采写:南都记者 黄薇 陈艺丹

摄影:南都记者 冯宙锋

黎湛均 张志韬


编辑:骆婧文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关于我们

相关查询

京ICP备202103517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1037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