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直播开国大典》海报
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一次排演《狂飙》,深情回望百年前中国戏剧人的故事,以自传体触碰主旋律,用5个“戏中戏”的形式做了一次新颖的戏剧表达;在2017年中国话剧诞生110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复排《狂飙》,洞悉当时艺术和科技结合的趋势,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次做了“即时拍摄”的尝试,当时的演出一票难求;那么,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又在做什么?据悉,该院的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将于10月1日至7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该剧编剧兼导演田沁鑫日前就这部新作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接受了记者采访。在她看来,“顺应”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话题,这部《直播开国大典》是一部顺应之作。
顺应时代主题,让主旋律题材好看起来
《直播开国大典》讲述了1949年8月中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接到“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后,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为了这个重要的任务携手奋战,开启一段隐秘的共处时光。两方人员在怀疑与信任之间,最终汇集为一股坚实的力量,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这个“天字号”任务。
这个题材创意,来自于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罗兵。几年前,他在和田沁鑫的一次聊天中提到过关于开国大典直播的话题。他说在那个年代,在那么大的广场上,直播肯定很艰难。当时田沁鑫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话剧题材,于是带领编剧团队与党史专家、播音专家反复沟通,大胆选取历史原型人物,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描写了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广播向世界直播开国大典的幕后故事。历经3年精心筹备,这部《直播开国大典》也将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部展现“开国大典”的作品。
“《直播开国大典》在编剧方面最难的就是两条线的攻关:一是怎么能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实现直播,二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特务破坏,有一些‘谍战’元素,这两条线的构成本身就很有意思。”田沁鑫认为,“要把主旋律题材表达好,热情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真实地表达人物、诚恳地表达故事。展现一个英雄,不是展现这个人成为英雄的结果,而是展现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和这个人本身的人格。”
在田沁鑫看来,中国国家话剧院是一个和时代同步伐的剧院,自己也是擅长“正剧”的导演。这部戏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广播人或者说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从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角度来回望文艺的初心。田沁鑫认为,“作为国家级院团,国家话剧院有责任让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话剧好看起来,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获得更愉悦的观看体验。中国国家话剧院是文化艺术的内容制作单位,还是挺想在内容制作上拿出好的作品。”
顺应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探索新的戏剧构成
《直播开国大典》在全剧近半的篇幅中采用“即时拍摄、瞬时剪辑、现场投屏”的技术。表演者随时成为被拍摄的对象,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全新的挑战,也给舞台带来立体的时空关系。观众在这部剧中,看到的将是一个通过影像装置营造的更加艺术化的舞台。
从《生死场》中采用电影的空间形式、《狂飙》中的5个“戏中戏”结构、《红玫瑰与白玫瑰》纯粹的剧本结构的胜利,到《北京法源寺》制造了三度空间的构成等,田沁鑫一直致力于戏剧构成的探索。在她看来, 《直播开国大典》只是更多地加入了“即时拍摄”的科技手段,而目的依然是探索更高级的戏剧空间与时间的构成关系。“舞台艺术是假定性的,它的意味就在于不像电影和电视那么‘真’。所以,这部戏中的‘即时拍摄’不是实实在在的拍摄,观众也不一定会看得特别清楚。我们实际上是在利用科技的方式探索一种新的戏剧构成。”
田沁鑫认为,艺术和科技的连结沟通了人类的感性和理性,拓宽了戏剧表达的边界。作为一名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同时又乐于拥抱技术的导演,她希望能够顺应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做一些守正而创新的尝试。田沁鑫说:“我经常思考科技的发展和戏剧艺术的发展如何结合?那个结合的触碰点在哪里?我认为,那个触碰点就是能够引发观众审美观看的愉悦感,就是艺术性。在《直播开国大典》中,相信观众不会因为技术手段的加入而干扰对剧情的理解,因为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增强艺术性,是为了让观众获得更高级的剧场体验。”
顺应中国艺术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戏剧交朋友
与戏剧舞台上传统的横向舞台不同,《直播开国大典》采取罕见的纵向狭长型舞台,从视觉上拉长景深,用简洁的视觉装置映衬出宏大的历史背景,打造质朴的舞台效果。
田沁鑫一直以来都对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极度推崇,认为当代中国戏剧需要建立自己的方式,要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戏剧交朋友。她说:“中国人的写意精神体现在舞台上是装龙扮虎,而不是真龙真虎,意境全在虚实之间。它的表现方式和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传统完全不同。在舞台上,中国人求‘善’、求‘美’,而不是特别求‘真’。如果能找到中国特有的戏剧表现形式,那就是和世界戏剧都不一样的形式。”
田沁鑫认为,中国戏剧在结构空间上只要顺应中国自己的艺术精神,就可以获得高妙的领悟,文化自信就会油然而生。田沁鑫对于中国写意精神之下科技和艺术相结合寄予厚望,“我们很久没有为世界戏剧贡献新的形式了,期待通过艺术和科技之间的通达,展现出一种充满意境的舞台。 ”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话剧《直播开国大典》海报
世纪之交的时候,中国国家话剧院第一次排演《狂飙》,深情回望百年前中国戏剧人的故事,以自传体触碰主旋律,用5个“戏中戏”的形式做了一次新颖的戏剧表达;在2017年中国话剧诞生110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复排《狂飙》,洞悉当时艺术和科技结合的趋势,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次做了“即时拍摄”的尝试,当时的演出一票难求;那么,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国国家话剧院又在做什么?据悉,该院的原创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将于10月1日至7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首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该剧编剧兼导演田沁鑫日前就这部新作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接受了记者采访。在她看来,“顺应”是一个具有哲学意味的话题,这部《直播开国大典》是一部顺应之作。
顺应时代主题,让主旋律题材好看起来
《直播开国大典》讲述了1949年8月中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接到“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后,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为了这个重要的任务携手奋战,开启一段隐秘的共处时光。两方人员在怀疑与信任之间,最终汇集为一股坚实的力量,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这个“天字号”任务。
这个题材创意,来自于原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罗兵。几年前,他在和田沁鑫的一次聊天中提到过关于开国大典直播的话题。他说在那个年代,在那么大的广场上,直播肯定很艰难。当时田沁鑫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很特别的话剧题材,于是带领编剧团队与党史专家、播音专家反复沟通,大胆选取历史原型人物,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前提下,描写了新中国文艺工作者在艰苦的条件下用广播向世界直播开国大典的幕后故事。历经3年精心筹备,这部《直播开国大典》也将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第一部展现“开国大典”的作品。
“《直播开国大典》在编剧方面最难的就是两条线的攻关:一是怎么能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实现直播,二是在这个过程中要防止特务破坏,有一些‘谍战’元素,这两条线的构成本身就很有意思。”田沁鑫认为,“要把主旋律题材表达好,热情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真实地表达人物、诚恳地表达故事。展现一个英雄,不是展现这个人成为英雄的结果,而是展现这个人的成长过程和这个人本身的人格。”
在田沁鑫看来,中国国家话剧院是一个和时代同步伐的剧院,自己也是擅长“正剧”的导演。这部戏反映的是新中国的广播人或者说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从当代文艺工作者的角度来回望文艺的初心。田沁鑫认为,“作为国家级院团,国家话剧院有责任让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和主旋律题材的话剧好看起来,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感受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获得更愉悦的观看体验。中国国家话剧院是文化艺术的内容制作单位,还是挺想在内容制作上拿出好的作品。”
顺应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探索新的戏剧构成
《直播开国大典》在全剧近半的篇幅中采用“即时拍摄、瞬时剪辑、现场投屏”的技术。表演者随时成为被拍摄的对象,给演员的表演带来全新的挑战,也给舞台带来立体的时空关系。观众在这部剧中,看到的将是一个通过影像装置营造的更加艺术化的舞台。
从《生死场》中采用电影的空间形式、《狂飙》中的5个“戏中戏”结构、《红玫瑰与白玫瑰》纯粹的剧本结构的胜利,到《北京法源寺》制造了三度空间的构成等,田沁鑫一直致力于戏剧构成的探索。在她看来, 《直播开国大典》只是更多地加入了“即时拍摄”的科技手段,而目的依然是探索更高级的戏剧空间与时间的构成关系。“舞台艺术是假定性的,它的意味就在于不像电影和电视那么‘真’。所以,这部戏中的‘即时拍摄’不是实实在在的拍摄,观众也不一定会看得特别清楚。我们实际上是在利用科技的方式探索一种新的戏剧构成。”
田沁鑫认为,艺术和科技的连结沟通了人类的感性和理性,拓宽了戏剧表达的边界。作为一名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同时又乐于拥抱技术的导演,她希望能够顺应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在中国国家话剧院的舞台上做一些守正而创新的尝试。田沁鑫说:“我经常思考科技的发展和戏剧艺术的发展如何结合?那个结合的触碰点在哪里?我认为,那个触碰点就是能够引发观众审美观看的愉悦感,就是艺术性。在《直播开国大典》中,相信观众不会因为技术手段的加入而干扰对剧情的理解,因为技术的应用是为了增强艺术性,是为了让观众获得更高级的剧场体验。”
顺应中国艺术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戏剧交朋友
与戏剧舞台上传统的横向舞台不同,《直播开国大典》采取罕见的纵向狭长型舞台,从视觉上拉长景深,用简洁的视觉装置映衬出宏大的历史背景,打造质朴的舞台效果。
田沁鑫一直以来都对于中国传统写意精神极度推崇,认为当代中国戏剧需要建立自己的方式,要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戏剧交朋友。她说:“中国人的写意精神体现在舞台上是装龙扮虎,而不是真龙真虎,意境全在虚实之间。它的表现方式和西方戏剧的写实主义传统完全不同。在舞台上,中国人求‘善’、求‘美’,而不是特别求‘真’。如果能找到中国特有的戏剧表现形式,那就是和世界戏剧都不一样的形式。”
田沁鑫认为,中国戏剧在结构空间上只要顺应中国自己的艺术精神,就可以获得高妙的领悟,文化自信就会油然而生。田沁鑫对于中国写意精神之下科技和艺术相结合寄予厚望,“我们很久没有为世界戏剧贡献新的形式了,期待通过艺术和科技之间的通达,展现出一种充满意境的舞台。 ”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