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舆情消隐过程中,如果事态持续发展、次生事件出现、同类事件发生、话题不断出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会让舆情反弹,拉长事件的舆情持续时长,形成一条长尾。有的网络舆情在长尾阶段会再次引爆,进而产生翘尾和胖尾。
有学者提出“7天遗忘规律”,即公众关注热点一般在7天之后就不再关注,被新的热点取代,成为“旧闻”。但是,影响深远、事关重大或强制平息的事件则多为阶段性沉寂,会有一个长尾,一旦有关联性事件发生,就会诱发旧事重提。如,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舆情周期长达7个月,事发当天就现首个波峰,后续救援、彻查原因、善后工作和总结表彰等持续受到关注。司法案件由于涉事主体较多、审理过程较长、手续较为繁琐,且部分案件侦查、取证和审判难度较大,再加上司法部门难以在短时间内回应各种关切,定罪量刑比较受关注,网络舆情周期随之拉长。比如,聂树斌案自2005年王书金供认曾强奸杀害聂树斌案的被害人后,网上的讨论就从未停止,直至2016年12月改判聂树斌无罪,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近12年。再如,云南孙小果涉黑案,媒体和自媒体不断深挖孙小果的经历和家庭背景,反复引发聚焦讨论,起起落落出现多个节点,直至孙小果被执行死刑。类似事件隔断时间就会被提及和讨论,造成舆情反复发酵、时间拉长,其中既有媒体推动也有网民追问。当然,这也与涉事方的处置方式不无关系,一些部门以“高调介入、低调通报”的方式拖延舆情,期待新热点覆盖旧事件后舆论会自然遗忘。然而,部分热点事件出现反遗忘规律的趋势说明,民众对舆情处置的“套路”已有所警惕,他们不断地追问进展和结果,不让事件处置陷入“烂尾”。
维权事件的舆情周期一般相对较长,周期长短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涉事方回应解决的速度等成正相关。有些维权事件的舆情周期能超过30天,例如奥迪致癌事件、奔驰女车主维权等事件都超过40天,舆情延续时长均高过于舆情的初始期和舆情的扩散期,表现出明显长尾效应。还有一些社会性事件,虽然事件平息了,但是情绪未平复,不满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新的风险。此外,网络的集体记忆会使任何事件都可以重新被检索、被唤起回忆和把信息重新连接在一起,随时可以被“激活。只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网民随时都可以 “翻旧账”,事件随时会“死灰复燃”和重新被设置为热点议题。这些断点在断续中形成事件永远无法彻底结束的长尾。只要 “人”在“事”就在,其新闻价值就会恒在;类似事件或问题只要没有解决,就可以永远作为一个“参照系”存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突发事件在阶段性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和预案的必要性。此外,公共卫生疫情由于救治和防控过程较长,舆情长尾会伴随疫防控而演变。
总的看,一个事件的网络舆情平息方式多为自然冷却,即随着事件处理而自然平息。需要看到的是,不同的热点事件,其网络舆情受事件属性、话题性质、涉及范围、信息畅通、官方回应等因素影响,舆情不均衡波动的生命周期自然不尽相同。有的事件新鲜话题少,后续动力不足;有的事件,涉事方处置得当,问题快速解决,舆情迅速平息;有的涉事方处置失当,信息不对称,责任主体不明,会延长舆情周期;有的是新事件新话题代替了旧事件旧话题,转移了注意力。
此外,网络舆情也会有大生物钟,季节性波动。一些事件每年会周期性反复发生,并在较大范围内引发关注和议论。比如,每年全国和地方两会期间,往往是民生问题被集中关注的时点;每逢特殊时点,如开学季、毕业季等常出现舆情;每逢黄金周和长假期,旅游话题就会凸显。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在网络舆情消隐过程中,如果事态持续发展、次生事件出现、同类事件发生、话题不断出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会让舆情反弹,拉长事件的舆情持续时长,形成一条长尾。有的网络舆情在长尾阶段会再次引爆,进而产生翘尾和胖尾。
有学者提出“7天遗忘规律”,即公众关注热点一般在7天之后就不再关注,被新的热点取代,成为“旧闻”。但是,影响深远、事关重大或强制平息的事件则多为阶段性沉寂,会有一个长尾,一旦有关联性事件发生,就会诱发旧事重提。如,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件,舆情周期长达7个月,事发当天就现首个波峰,后续救援、彻查原因、善后工作和总结表彰等持续受到关注。司法案件由于涉事主体较多、审理过程较长、手续较为繁琐,且部分案件侦查、取证和审判难度较大,再加上司法部门难以在短时间内回应各种关切,定罪量刑比较受关注,网络舆情周期随之拉长。比如,聂树斌案自2005年王书金供认曾强奸杀害聂树斌案的被害人后,网上的讨论就从未停止,直至2016年12月改判聂树斌无罪,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近12年。再如,云南孙小果涉黑案,媒体和自媒体不断深挖孙小果的经历和家庭背景,反复引发聚焦讨论,起起落落出现多个节点,直至孙小果被执行死刑。类似事件隔断时间就会被提及和讨论,造成舆情反复发酵、时间拉长,其中既有媒体推动也有网民追问。当然,这也与涉事方的处置方式不无关系,一些部门以“高调介入、低调通报”的方式拖延舆情,期待新热点覆盖旧事件后舆论会自然遗忘。然而,部分热点事件出现反遗忘规律的趋势说明,民众对舆情处置的“套路”已有所警惕,他们不断地追问进展和结果,不让事件处置陷入“烂尾”。
维权事件的舆情周期一般相对较长,周期长短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涉事方回应解决的速度等成正相关。有些维权事件的舆情周期能超过30天,例如奥迪致癌事件、奔驰女车主维权等事件都超过40天,舆情延续时长均高过于舆情的初始期和舆情的扩散期,表现出明显长尾效应。还有一些社会性事件,虽然事件平息了,但是情绪未平复,不满情绪的存在,就意味着新的风险。此外,网络的集体记忆会使任何事件都可以重新被检索、被唤起回忆和把信息重新连接在一起,随时可以被“激活。只要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网民随时都可以 “翻旧账”,事件随时会“死灰复燃”和重新被设置为热点议题。这些断点在断续中形成事件永远无法彻底结束的长尾。只要 “人”在“事”就在,其新闻价值就会恒在;类似事件或问题只要没有解决,就可以永远作为一个“参照系”存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突发事件在阶段性结束之后,进行总结和预案的必要性。此外,公共卫生疫情由于救治和防控过程较长,舆情长尾会伴随疫防控而演变。
总的看,一个事件的网络舆情平息方式多为自然冷却,即随着事件处理而自然平息。需要看到的是,不同的热点事件,其网络舆情受事件属性、话题性质、涉及范围、信息畅通、官方回应等因素影响,舆情不均衡波动的生命周期自然不尽相同。有的事件新鲜话题少,后续动力不足;有的事件,涉事方处置得当,问题快速解决,舆情迅速平息;有的涉事方处置失当,信息不对称,责任主体不明,会延长舆情周期;有的是新事件新话题代替了旧事件旧话题,转移了注意力。
此外,网络舆情也会有大生物钟,季节性波动。一些事件每年会周期性反复发生,并在较大范围内引发关注和议论。比如,每年全国和地方两会期间,往往是民生问题被集中关注的时点;每逢特殊时点,如开学季、毕业季等常出现舆情;每逢黄金周和长假期,旅游话题就会凸显。
2023-02-27
2023-01-10
2022-12-20
2022-12-08
单位地址: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21号院2号楼16层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7566
相关查询